甚至錢德勒由于害怕身后的奧尼爾被放空,都不敢過度的上前阻擋,胡思睿身子一扭,用身體隔開錢德勒后上反籃打進。
“這個時候你應該分球。”奧尼爾開玩笑式的說道:“我會給你表演怎么在籃下碾碎他的。”
胡思睿笑了:“稍安勿躁沙克,接下來有你玩的。”
-----------------
換來“大鯊魚”奧尼爾并不是萊利的腦子一熱,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才確定“奧尼爾”是最適合熱火體系的結論的。
萊利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沒日沒夜的研究熱火隊的“五外體系”,他認為這套陣容雖然在拉開比分和追分時效率很高,很容易就打出“一波流”來終結比賽。
但是這套體系也頗有神經(jīng)刀的意味,上賽季面對活塞隊就說明了弊端,三分球一失準的情況下,他們很難有著在內(nèi)線一錘定音的能力。
而且防守端防一防外線很管用,可對手一旦有強有力的內(nèi)線球員,熱火隊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禁區(qū)被爆掉。
所以在穩(wěn)定程度上,熱火隊的“一大四小體系”比“五外體系”更好,更可靠。
但是想要擁有匹敵“五外”的火力,“一大四小”中的“一大”那就相當重要了。
想當年奧拉朱旺時期的火箭就經(jīng)常用一套體系陣容,叫做“side-out體系”,翻譯被稱為內(nèi)-外體系:最常見的站位是有球側(cè)兩名球員,無球側(cè)三名球員。
其精髓部分是中鋒底線的牽制,并且無球球員通過移動制造射籃機會。
再往前推到八十年代以前,十支球隊里可能有九支都在使用!那可是大中鋒們所統(tǒng)治的年代。
這套戰(zhàn)術體系上限如何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大中鋒低位威脅能力,而另一個則是大中鋒策應傳球能力。
歷史上將其做到極致的就是維爾特·張伯倫,首先張伯倫低位能力毋庸置疑,其次1968年張伯倫還擊敗奧斯卡羅伯特森拿到了助攻王大獎。
特別是在1967年的東部決賽,張伯倫擊敗拉塞爾的系列賽里,張伯倫場均砍下了21。6分32籃板10助攻三雙數(shù)據(jù),凱爾特人八連冠就這樣被終結了。
另一個代表人物就是奧拉朱旺,也是國內(nèi)最早接觸到內(nèi)-外體系的例子,憑借這一招為火箭隊帶來了兩座總冠軍。
缺點是這套體系以中鋒為軸,所以對組織后衛(wèi)要求不高,例如喬治·麥肯、張伯倫、奧拉朱旺這些中鋒身邊的組織后衛(wèi)都不算太有名氣。
如果熱火隊盲目套用,那么無疑是喧賓奪主,對于胡思睿的成長來講是毀滅性的削弱。
一個終極的吃餅低位大殺器、進攻端能吸引到對手瘋狂包夾以創(chuàng)造外線投籃機會、有一定策應能力但是無需太多;防守端不求防出來,只要能安全護住籃筐……
萊利翻遍了所有的球員,才終于能夠確定在“一大四小體系”中,那枚最為重要的拼圖是誰了。
喜歡nba:我以控衛(wèi)封神請大家收藏:(。aiwx。)nba:我以控衛(wèi)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