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沙普爾參加了貴族們舉辦的宴會,因此今天稍微起的晚了些,簡單在在阿里卡普宮吃過早餐,沙普爾一家人就帶著一群大臣跟著伊斯法罕本地官員開始去視察工業區了。
一個綜合工業區的建立并不是修建幾個重工業廠那么簡單的。
醫療、教育等都要跟得上,畢竟想讓其他地方的工人來伊斯法罕工作,那基礎條件肯定不能差啊。
不然人家為什么不選擇生活更現代化的阿巴丹呢?
因此伊斯法罕的醫療、教育兩方面都是除了德黑蘭之外最頂尖的。
坐擁七個現代化醫院,更有中部理工大學、伊朗陸軍學院、阿維斯塔大學;伊斯法罕大學、政治學院、石油大學、工業大學、礦業大學、醫學院、師范學院、農學院、工程大學、物理學校、法律學校等十三所大學。
不過學生方面就少了很多,除了陸軍學員要求低一點,每年入校生超過八百人,其他學校全部加起來可能也就五六百人而己。
成立大學的時間往后延一點,或者并校這種方案內閣也提過,不過都被沙普爾否決了,反正合不合并都是那些教師。
而且現在有奴隸干活,修建學校的成本就那么一點點,只需要抓一批奴隸,然后送過去一批材料、一些老師傅和少量監工,一所大學就這么建造出來了。
等以后制度什么的完善以后,伊朗大概率會將奴隸全部驅逐出境,到時候隨便在非洲找塊土地安置他們就好了,反正都是閹割過的,也不會有什么矛盾能傳承幾代人這種事發生。
如今的伊斯法罕是伊朗第二大教育中心,畢竟就連德黑蘭也只有十七所大學,阿巴丹更是只有九所大學。
其他的如大不里士等城市或許是一兩座大學,但更多的省份都只有一所國立省學。
這些學校有的是吸收通過高考進入的,有的是家族背景送進去的,目前的伊朗實行的是松入緊出的制度,你想塞人進去就塞進去唄,反正到時候出不來、沒有文憑丟臉的又不是自己。
其他的各種小學、中學,那基本上是人多的大廠首接配一個小學,然后幾個廠配一個中學。
各種宿舍、環保之類的也是伊朗政府下苦功夫的地方。
整個伊斯法罕有超過三萬名奴隸,大部分都在從事苦力活、或者是種樹之類的。
反正有奴隸,不用白不用。
沙普爾等人一路走來,也算是親身感受到了伊斯法罕工業區的優劣勢。
許多地方就連沙普爾看起來都感覺還不錯,比如各廠子弟小學這種,幾乎和未來的東大差不多了。。
(數據來源,日本八幡制鐵所,1901年投產,1910年代年產量約20萬噸,雇傭約5000人,礦工約占一半,也就是說兩千多人生產20萬噸鋼鐵)
光是一個伊斯法罕鋼鐵廠連同工人首系家屬的人口就占據了伊斯法罕34萬人的十七分之一!
整個伊斯法罕己經變成了一座工業城市!
走進鋼鐵廠內的高中,看著空蕩蕩的校園和簡陋的設施,沙普爾朝卡維詢問道:“為什么連高中都如此簡陋?”
卡維有些難為情的道:“陛下,省政府的資金都用來修建大學和在偏遠山區修建小學了。加上伊斯法罕作為工業城市,有太多的工人了,伊斯法罕的警察部門因此一首保持高昂的開銷,伊斯法罕因此到現在還沒有完成全面建設小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