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按照原時空來看,從1908年伊朗發現石油到1918年財政收入翻了十倍!
那伊朗要是現在大力開發石油,在不繼續發展國內的情況下,短期十年內也能將財政收入翻上一倍。
不過沙普爾可不想浪費伊朗的資源,石油夠自己用就行了,其他的能買的資源還是買吧。
財政收入的增加,代表著目前的伊朗正在崛起。
在皇室的扶持下,目前的伊朗新增了許多小作坊和工廠,各種私人開設的商鋪之類的也多了起來。
沙普爾并沒有一味擴張皇室的商業板塊,而是主動將一些簡單的技術移交到了民間。
使得伊朗的許多工廠都有一定技術保障。
這些都為伊朗的經濟繁榮付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的阿巴丹擁有多條商業街,工廠上千家。
阿巴丹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他們將各國的商品帶到伊朗,再從伊朗帶走伊朗特色商品。
作為沙普爾親自劃定的經濟中心,阿巴丹的貴族反而不多,大部分都是工人和商人,作為伊朗最接近現代的城市,阿巴丹的世俗化是伊朗最高的。
比之德黑蘭還要高,至少在德黑蘭的大街上你能看見各種遮面的女性,而在阿巴丹就很少。
酒館,紅燈區這種也是阿巴丹的一大特色。
而糧食產量的數據也是讓沙普爾露出了微笑,1908年伊朗國內糧食總產量達到了580萬噸,人均達到570斤以上!己經完全可以養活伊朗的兩千萬人口了。
這還多虧了1905年奪回的高加索省,依靠著南高加索的地理優勢,光是在南高加索省伊朗就收獲了102萬噸糧食!
但也比隔壁好很多了,隔壁那誰糧食產量超過億噸,人均才兩百多斤。
這樣一算下來,沙普爾也是好受了不少。
另外,沙普爾每年能從丹尼爾手中獲得100萬噸左右的糧食,加上德屬新幾內亞的十余萬噸,讓沙普爾完美的控制了伊朗周邊地區的糧食。
阿拉伯半島上的那些游牧人,阿富汗,中亞這些都是伊朗的傾銷地。
至于半島國家?
此時的半島就算給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對伊朗說一個不字。
拉希德、哈希姆、沙特三個家族還在半島上打生打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