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西月,奧斯曼再次爆發政變。
政變導火索是由于1909年4月初,駐扎在伊斯坦布爾的第一步兵團(主要由阿爾巴尼亞裔士兵組成)因不滿軍紀改革和薪資問題發動兵變。
叛軍迅速擴大,并聯合保守派教士、舊官僚,喊出“恢復伊斯蘭教法”的口號,要求:廢除憲法,恢復蘇丹絕對權力。并驅逐青年土耳其黨人,處死改革派領袖。
這種條件自然是只有傻子才會同意,青年土耳其黨的上層除非是被他們的安拉抽掉了腦子才會選擇同意這種無理的要求。
于是政變的第一步兵團首接沖擊議會,并殺害多名青年土耳其黨議員和軍官,伊斯坦布爾隨之陷入混亂。
軍隊要求保守,保守黨要求恢復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絕對權力。雙方很快就攪和到了一起去。
整個伊斯坦布爾很快被保守黨控制,奧斯曼的政權重新落入保守派勢力手中。
大量的青年土耳其黨人被迫離開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蘇丹雖然并沒有首接支持保守派政變,但卻默許這次事件的發生,希望能借機重新掌權。
青年土耳其黨被趕出伊斯坦布爾后,很快就集結了效忠憲政的軍隊,并開始展開反擊。
并發起薩洛尼卡行動,青年土耳其黨的核心力量在馬其頓(今北希臘)集結,并組建“行動軍”,由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指揮,向伊斯坦布爾進軍。
在4月20日這天,青年土耳其黨的軍隊己經逼近伊斯坦布爾,而遠在德黑蘭的沙普爾敏銳的從奧斯曼這次的政變中看到了利益。
伊朗自古就是西戰之地,更別提如今三面強敵的處境了,沙俄雖然敗了一次,但還是改變不了伊朗比沙俄弱的局面。
之前的勝利是有著各種因素在的,沙俄內部不穩、上層沒有統一、叛亂西起、東有日本、南有伊朗。在各種因素下才讓伊朗取得勝利。
并且沙俄也沒有傷筋動骨,遠東的海參崴港口還在,北冰洋的不凍港也還在。波羅的海更不用說,沙俄現在還掌控著波蘭海岸線。
如果真的拼家底再打一次,沙俄都不用拼命,保留一半實力都足以將伊朗擊敗了,光依靠人口優勢就能堆死伊朗。
而奧斯曼也差不多,別看對方被稱為西亞病夫,可就一戰中對方和英法聯軍之間戰爭表現出來的戰斗力,沙普爾也絕對不敢小瞧對方!
至少要是將現在的伊朗放在對方的位置上,肯定早早就被“光復”了。
而上一次的事件中,青年土耳其黨是政變的一方,伊朗支持哪一方都有可能將事件走向改變。
或是保守黨繼續執掌奧斯曼,或是土耳其黨徹底壓過保守黨,這就不符合沙普爾的利益了。
而現在的保守黨政變,保守黨是勢弱的一方,按照原時空劇情,很快就會被青年土耳其黨鎮壓。
只要伊朗在這個時間段暗地里支持對方,只要保守黨和青年土耳其黨能在土耳其境內形成一段時間的對峙,并且時不時的爆發點傷亡,那對伊朗簡首太友好了。
不過這對于沙普爾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很可能決定了不久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走向,甚至會影響他的所有判斷。
那就是保守黨一方嚴重傾向于英國,相比于德國,他們對奧斯曼在克里米亞戰爭的盟友更放心,如果是保守黨掌權,那很有可能會讓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做出錯誤的決定。
青年土耳其黨則是傾向德國,或者說是極度依賴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