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嚴重的還是人口問題。
兩千五百萬的人口,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號。
這些年要不是大量從中亞和英屬印度吸收移民,伊朗的人口還要再低一點。
自1908年伊朗人口突破兩千萬以后,伊朗就開始了真正移民掠奪。
伊俄共治的烏茲別克斯坦、伊朗控制的部分阿富汗地區、中亞的塔吉克人、英屬印度的高種姓都是伊朗的移民包。
五年間,這西個地區給伊朗提供了兩百萬以上的移民。
而按照這個進度發展,一戰結束后伊朗的人口就能突破三千萬!
不過一但一戰爆發,伊朗從沙俄和英屬印度移民的計劃就要停滯了,作為德國盟友,哪怕伊朗在戰爭初期不參戰,那也是英俄的對手。
英俄怎么可能繼續向伊朗輸送移民,就連此時的移民都是各種原因糅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的效果。
比如人力資源公司、跨國婚姻介紹公司等。
此時中亞混亂的局勢讓伊朗得以介入,英屬印度三億人的龐大數量也是伊朗可以從英屬印度移民的關鍵。
畢竟英國也不是完全掌控了英屬印度,各地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那都是有實權的。
也就是說,至少十年伊朗才能達到三千萬人口,這在沙普爾看來還是太少了,一戰結束后二十年就是二戰,如果伊朗需要這么久的時間才能達到三千萬人口,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讓這個數據翻倍。
而且一戰結束后二十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那個時候伊朗人口的峰值估計不會超過六千萬人。
這個數據沙普爾十分不滿意,不到八千萬人就意味著在二戰這個關鍵點不能與美蘇爭雄。
這也是沙普爾不愿意看到的,無法在二戰后的幾年間獲得自己想達到的地位,那就要等更久,至少冷戰結束前都沒有機會。
而且冷戰的風險太大了,不成為世界霸主就會被美蘇冷戰影響,從而變成一個普通國家。
(1960年伊朗人口兩千萬,1980年3900萬)
而且屆時伊朗的工業化絕對己經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生育率還會降低,說不定連六千萬都沒有。
沙普爾有一個大國夢,而大國的基礎之一就是人口,如果想做新時代的英法,那伊朗維持現狀就好了,根本不用再做其他事。
拋棄殖民地,宣布永久中立,一心埋頭發展,那在百年后絕對是英法德日那個等級的存在,在第三世界國家之中輕易就能當一個霸主。
甚至在中東也能有霸主的地位,可這樣不夠,距離沙普爾的大國夢來說差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