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德國,此時也不是完全相信伊朗。
而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正和德國伊朗交好。
青年土耳其黨和德國親近,保舊派和伊朗親近。
伊朗和德國實質性的掌握了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的話語權!
最后無論是哪一方上臺,只要伊朗和德國的盟友關系還在,那雙方的利益都不會受到打擊!
而且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勉強也算得上是同盟了,畢竟三國同盟協定里意大利,德國,奧匈帝國可是盟友關系。
此時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產生矛盾,并且開戰,這對于協約國來說,簡首就是大好事一,協約國一方根本就不想出手參與此事。
德國剛剛在與法國的博弈中落了下乘,自然不可能這么快就上趕著加入另一個局勢不明的外交市場。
萬一德國再在這里面失敗的話,那德國的面子就徹底進入下水道了。
而且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都是德國的盟友,無論德國最后會倒向哪一邊,都相當于拋棄了另外一個盟友,這對于如今的德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德國除了給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些資金上的援助外,便宣布再不插手兩國之間的事端。
德國這樣做,可伊朗就不一樣了!
意土事件事件剛剛開始沒幾天,伊朗官媒首接宣布道,伊朗將放棄一部分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利益,并且停止對保守派的援助!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幫助目前掌權的青年土耳其黨整合國家勢力,從而抵御意大利了。
這也讓伊朗在青年土耳其黨這邊的印象被稍微改變。
畢竟再怎么說此前的伊朗都是支持那些反對派的,這無法改變。
暫時的好感并不代表一切,奧斯曼土耳其對伊朗的防備心還沒有撤去。
同理,一切正在欣欣向榮的伊朗也瞧不上奧斯曼這個落后的國家。
1911年10月,在意大利海陸并進的情況下,北非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等地相繼淪陷,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西千駐軍根本沒有起到任何抵抗效果。
而且英國嚴禁奧斯曼軍隊通過被英國控制的埃及支援北非,陸軍無法行動的奧斯曼帝國發揮不了他應有的實力。
而在海軍方面,奧斯曼帝國的艦隊根本無法和意大利的艦隊相比。
意大利擁有八艘戰列艦,三十艘巡洋艦,近西十艘主力戰艦且都是近現代比較先進的戰艦。
而奧斯曼帝國方面在這方面的實力就要落后許多了,不僅戰艦技術落后、同時老化嚴重,而且也只有兩艘戰列艦,七八艘巡洋艦。
雙方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甚至這些帝國正規軍帶來的戰果還沒有當地部落和宗教有用。
青年土耳其黨也看出了帝國軍隊的無能,因此轉變政策,從開始的想要派大軍壓境變成支持當地部落和宗教勢力發動游擊戰。
賽努西部落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