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七月中,英國政府正式下場,并首接警告德國駐英國大使,如果英國沒有參與解決這件事中,那英國將絕不承認事件的結果,并且會首接反對!
英國人的下場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讓德國人重視起來,德國還在堅持要和法國單獨談判解決這一次的危機。
畢竟在德國看來,這只是德國和法國的事情!
可是英國人的態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還要堅定!
對于沒有英國參與這件事堅決不松口!
帶嚶攪屎棍又開始發揮他的技能了!
沒過幾天,1911年的7月24日,英國財政大臣在倫敦發表了一次轟動全世界的演講。
這一次的演講中火藥味十足,首接就將德國和法國的沖突擺在了明面上,表達了英國堅決站在法國一方的決定。
并且在他的演講中,幾乎就是在和德國說,你再鬧事,我首接宣戰!
而且這個演講的主人并不是一名仇德分子,而是一向有著和平主張對德友好的財政大臣發表的!
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英國政府里面就連主張和平的派系都己經如此鷹派了!
那其他那些對德國不怎么友好的派系,態度只會更加惡劣!
而且這次演講沒結束多久,英國皇家海軍發布了英國皇家海軍將戰備狀態!
英國人的立場從來沒有如此堅定過!
德國如果繼續選擇和法國硬剛,爆發戰爭的可能將會大大提高。
這里是德國目前最不想看到的事,畢竟大德意志的許多戰列艦都還在造船廠里面,至少還得再過幾年才能下水。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還沒有做好短期內爆發戰爭的準備。
就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備狀態完成之后,法國方面首接通知英國,表示德國并沒有在摩洛哥海岸立足的意圖,并不會威脅到英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利益。
他們的目的只是從即將全面占領摩洛哥的法國身上獲得足夠的利益。
隨后,德國人便降低了此面提出的大量要求,德法重新開啟了談判。
歐洲緊張的局勢開始緩和。
在這場事件中,伊朗除了在德國收購了一些小企業外,還派出了一艘五千噸級巡洋艦進入了地中海。
儼然一副堅定站在德國一邊的架勢。
沙普爾甚至親自寫信的威廉二世,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伊朗將會站在德國一方,共同對抗英法!
這架勢,比德國盟友奧匈帝國還要決絕!
這也讓伊朗再次取得了德國的全面支持,在德國人民心中,伊朗的地位己經比奧匈帝國還要更上一層,畢竟奧匈帝國在此次事件中的參與程度并不高。
哪怕奧匈帝國擁有著首接進入地中海的海岸線,但奧匈帝國并沒有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什么關鍵作用!
相反,伊朗在英國下場以后,堅定站在德國一方的決定,贏取了德國的好感。
本來因為哈桑親王大量收購中小企業帶來的信任危機也變成了盟國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