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放道:“自然如此。小姐若是無事,我便回去了。”
七姑娘惱怒,連聲道:“快滾,快滾。”
沈放離了繡樓,三個女子,一個生氣,兩個笑的直不起腰來。七姑娘狠狠瞪了二人幾眼,道:“笑,笑,笑,有什么好笑。”
溫氏道:“我瞧那沈公子分明是故意惹你生氣,小姐聰明伶俐,怎會上他的當。”
七姑娘冷哼一聲,道:“我見他就來氣。”
瑩兒道:“那奴婢這就去趕他出府。”舉步就要走。
七姑娘道:“回來。”
瑩兒笑道:“原來小姐又舍不得。”
七姑娘道:“呸,你莫要亂嚼舌根,爹爹都已見過,怎好再趕他出去。”沉默片刻,聲音突然放低,似是有些害羞,道:“溫姐姐,你見多識廣,覺得此人究竟如何?”
溫氏道:“我倒也看不透。此人寵辱不驚,見了老爺也是淡然自若,年紀不大,這份淡定可著實少見。瞧他說話行事,應也是個詼諧多智的,身上卻又透著股深深的憂傷氣息。”
瑩兒道:“我知道,我知道。他定是出身名門,身負血海深仇。在深山里遇到神秘高人,學得一身武功,下山報仇雪恨來了。”
七姑娘搖頭嘆氣道:“我看你這丫頭,當真是瘋了。”
注:三妻四妾。中國古代實際上并不存在一夫多妻。從商周時期開始,婚姻制度就實行一夫一妻。當時的禮法非常嚴格,上到天子諸侯,下至黎民百姓,能娶多少女人都是有明文規定的。根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就是秦始皇,也只有一個正妻。
天子除去王后,還可以娶夫人、嬪。御妻等合計120人。這些夫人、嬪和御妻等都被統稱為妾。另外還有地位更低的婢和姬,在地位上有很大差距。妻的地位自然最高,幾乎與夫相當。妾的地位相對于妻就差很多了,但也能算得上是宮廷內的小主。婢就是仆,一般是身家清白的窮苦人,不得已才賣身為仆。姬則是地位最低的一等,通常是罪人的后代。所以完全被當做財產計算,可以隨意買賣、交換。
到了戰國時期,普通諸侯都是不能納妾的。所以出現了一種代替納妾的結婚形式,叫做媵妾婚。也就是娶一個妻子會附帶一群陪嫁。這些陪嫁并不是普通的丫鬟,而是妻子同族姐妹,所以被叫叫做媵妾。媵妾的地位不低,僅次于諸侯們的正妻。
《春秋公羊傳》記載——諸侯一聘九女,妾的多少,仍然是和地位相關。
漢朝開始,官員被允許納妾。漢朝《獨斷》記載——“卿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只是不需要像娶妻一樣需要六禮,但還是要用小轎把妾接回家。唯一的區別是要從后門進,而不是妻所走的前門。妾雖然比婢和姬地位高,但即使正妻子死了,也不能扶正。如果非要把妾扶正,輕則挨頓板子,重則發配邊疆一年半。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則只能一夫一妻。
西晉時期官方規定,王公一級的可以置妾八人,郡一級的公侯可以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員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員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兩個人,七品、八品只能納一個妾。至于庶人,自然就沒有納妾的資格了。
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在納妾方面就比較寬松。唐《六典》規定,親王可以納妾十二人,郡王以及一品官可納十人,二品官八人,三品官六人等等。庶人如果有條件和能力的話,也可以納一房小妾。
明朝,普通百姓,只有四十歲之后還沒有子女,才可以再娶一妾。“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聽之(《明會典·律例四》)”。
即使是到了清朝,男人也不可以隨便納妾的。按照當時大清的律法:即使是親王級的大佬,側福晉(妾)最多也只能有三人。今日所說有錢人妻妾成群的時代,恰恰是在宣稱破除封建思想清未民初。
注:畫上題詩,普遍認為源于宋代,開先河者,多說是蘇軾。此之前的題畫詩都是另紙書寫。
今日所見畫作上多有印章題字,畫上文字,“題”“款”“跋”,寫在作品的前邊,稱之為“題”,常見詩文都屬這種。作品前的還有年月日、名字,稱之為“款”。而寫在作品之后的,就稱之為“跋”,多為作畫感悟或者是對這幅作品的評價。
漢代的墓室壁畫和魏晉南北朝的石窟壁畫中,就早有墨書的榜題。北魏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木版漆畫,更有長篇題記。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也題有圖贊式的長篇箴文。以上這種題款,只是為圖畫作說明而已。至于收藏者更不會將自己的私印和跋文直接錄在原作之上,多是另附紙謄寫。
唐朝之前,題跋多簡練。清代錢杜在《松壺畫記》中說:“如唐人只小字,藏于石根石罅。大約書不工者,多落于紙背。至宋始有年月紀之,就是細楷一線,無書兩行者。”
蘇軾特立獨行,落款多文,愛注評語,引領了一時風氣。畫作上題詩也開始普遍。元朝之后,已蔚然成風。《畫塵》記載:“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后來書繪并工,付麗成觀。”
喜歡無雙群俠傳請大家收藏:(xiake)無雙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