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西山。
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火,映襯著碧空如洗。
山腰處一座古樸雅致的“觀瀾亭”內,石案上陳設著素雅的茶具與筆墨,十數位青衿文士或坐或立,衣袂當風,談笑間自有一股清貴之氣。
亭外松濤陣陣,更添幾分超然物外的意境。
這便是京師士林頗有名氣的“西山詩會”。
主持者正是國子監祭酒、文壇泰斗李東陽。
王璟昱受顧先生引薦,得以列席其間。
他一身半舊青衫,立于亭角,姿態沉靜如淵,與周遭那些或華服錦帶、或高談闊論的世家子弟相比,顯得格格不入,卻又自有一股難以忽視的清冽氣度。
詩會循例,以“重陽”為題,限韻作七言絕句。
眾人或凝神細思,或提筆沉吟,亭閣內一時只聞筆鋒劃過宣紙的沙沙聲與山間颯颯的風聲。
李東陽端然而坐,目光平和地掃視全場,最終在王璟昱身上停留片刻。
詩作陸續呈上。
祭酒一一展閱品評,時而頷首嘉許,時而略作點撥。
輪到那位身著華貴斕衫、神情倨傲的劉琨時,他自信滿滿地呈上詩稿。
詩中盡是登高攬勝、豪情壯志之語,更隱含對世俗歡宴的睥睨與自身青云之志的標榜。
祭酒微微頷首:“氣魄尚可。
”
劉琨嘴角揚起一絲得意,目光若有似無地掃過角落里的王璟昱,帶著明顯的挑釁意味。
王璟昱最后上前,恭敬奉上詩稿。
李東陽展開,墨跡清逸。
詩作前兩句描繪了重陽登高所見之蕭瑟秋景,隱含羈旅愁思;后兩句筆鋒陡轉,以“孤峰”等意象自喻,抒寫不隨流俗、堅守本心的孤高志節。
整首詩含蓄深沉,意境超然,與劉琨詩的直白張揚迥然不同。
“王生此詩,清剛之氣撲面而來,不落俗套,不墮浮華,風骨錚然,意境超拔!此詩當為今日魁首!”李東陽看著王璟昱,語氣溫和卻帶著深意,捋須贊道“恰似龍泉寺中,獨對群魔而不改其色。
心志堅定,方能文如其人。
甚好,甚好。
”亭閣內頓時響起一片低低的贊嘆與附和之聲。
劉琨臉上的得意瞬間凝固,變得鐵青,幾乎要將手中的酒杯捏碎。
這“龍泉寺”三字一出,亭內氣氛為之一凝!眾人皆知龍泉寺事件乃王璟昱揚名之始,但李東陽此刻提及,并與其詩作“風骨”相聯,其中的褒揚之意,昭然若揭。
這等于在文壇最頂級的圈子里,為這個寒門士子的膽識與品格蓋棺定論!劉琨的臉色由青轉白,拳頭在袖中緊握,指甲幾乎嵌進掌心。
他強壓怒火,冷笑一聲:“王兄好詩才!只是不知這‘孤峰’,能否經得住真正的‘寒霜’?京師居,大不易,可莫要被些魑魅魍魎擾亂了方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