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學校可是大事情,不能任由原始人瞎搞。
之前眾人蓋的都是小房子,面積小,墻體短,不需要太在意“承重”的問題。
現在要蓋大房子了,就得弄一些承重柱和橫梁,來撐起頂棚的重量。
陳立先是選定了一塊區域作為“學校”的地址。
位置就在“住宅區”的旁邊,和茅房離得不遠。
然后拿根木頭在地上畫了個69米的長方形。
沒有尺子測量,長度都是估算的,不是很準確。
這樣的大小,和一間教室差不多。
稍微擠一擠,容納幾十個人還是沒問題的。
再大的話房子就不好建了。
為了讓房子牢固一些,他還特意吩咐石骨帶著眾人“打地基”。
過程倒也簡單,就是在四面墻的位置挖個壕溝,讓木料可以打得深一些,然后用黏土埋上夯實,使基礎更牢靠。
陳立一邊當指揮,自己也沒閑著。
10點力量讓他成了搬運工里的頭號選手,一個人就能扛起一根樹干,不需要任何幫手。
至于本來被給予厚望,想著能夠當頭號苦力的熊大,卻是全程劃水,一點幫忙的意思都沒有,甚至還帶著兩只熊崽子搗亂。
陳立搬運了幾趟之后,3點體能開始讓他有點疲憊。
不禁得暗忖:“等系統升級完了,就把板車搞出來,賺科技點,還能省力氣。”
車這種東西,他很早就想搞了。
只是之前都在搞小發明湊點數,這么大工程量的一直沒去動。
造車最麻煩的地方是輪子,在沒有機械設備幫助的情況下,純手工制作一個輪子可能就要大半天時間。
一輛板車兩個輪子,再加上其它部件,一整天都不一定能做完。
但為了發展需要,肯定還是得去弄的。
別的不說,以后開采煤礦,就少不得要用車子運輸!
蓋房子的過程很順利。
正所謂人多力量大,在幾十號人的集體努力之下,才剛到中午,四面墻體就已經全部弄好了。
午飯過后稍事休息了一陣子,眾人繼續忙碌起來。
一根根房梁和椽子就位,利用幾何結構本身的特性,加上一些木釘來固定位置,變得非常穩固。
這座房子的質量比居住用的小木屋高出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都快趕上封建時期的宅院了。陳立甚至都想弄點瓦片,將它弄成記憶中的“中式古厝”。
可惜,燒瓦片的技術他還沒鉆研出來,目前還是只能用茅草當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