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項工作一同進行的,還有陣亡士兵的撫恤以及香火祭祀問題。
“戰歿將士有子嗣的多嗎?”離開襄城郡的路上,邵勛問吳前。
這攤子事,一直由老吳在管。
“大部分已經成婚。”吳前的兩鬢已經一片斑白,身后跟著幾個子侄輩,特意帶過來在邵勛面前露露臉的。
“有子嗣的卻不多。”吳前補充道。
“如果沒有子嗣的話……”邵勛沉吟片刻,道:“我撥出一筆錢,你找找戰歿將士的親族,想辦法過繼一個,令兒郎們在九幽之下,亦能得享祭祀。”
“諾。”吳前應道。
這個事非常繁瑣,耗時漫長,還需要到處跑,與人磨嘴皮子,甚至遭受白眼。
只能由他去辦了,反正他也不怕別人說什么。
“最麻煩的是府兵。”邵勛說道:“嗣子一定要找好,地就不收回了,由嗣子長大后繼承。你定期去看一看,若有人侵吞這些土地,由本村、本防府兵出人,抓捕定罪。”
如果是一個正常運行多年的府兵系統,其實不存在這個問題。
歷史上府兵在北魏末年出現雛形,東西魏逐漸發展,北周最終大成。理論上來說,朝廷賜予府兵的土地,在府兵老死或戰死后,要由朝廷收回。
但實際操作中一般不這么做,而是在府兵的子侄輩中挑一人繼承。
如今初設府兵,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即府兵沒有子嗣或子嗣還沒長大就戰死了,如何處理?
只能從府兵所在家族中想辦法了。
邵勛不收回府兵的地,其實是不合理的,過于大方。
府兵戰死,就應該把分給他的地收回,轉交給他兒子、侄子或其他親族子弟中愿意當府兵的人繼承。戰死府兵的家人,由其家族、親族撫養。
這就是家族乃至宗族存在的意義,歷史上也是這么做的。
府兵們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會互相結親,成為親戚,以便在自己戰死時家人能受到親族照顧。
久而久之,就有了“親黨膠固”的風氣,大家互幫互助,形成一個抱團的集體,形成武人特有的價值觀。
現在府兵初設,有的士兵甚至是外地人,家族也在外地,卻沒有這么一個互相聯姻、互幫互助的團體。
那就只能大方點了,反正這會無主之地甚多。
等熬過幾十年,府兵開枝散葉,壯大親族,情況就又不一樣了。
六月初六,邵勛抵達了廣成澤,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