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煙水散人曾說:我聽聞《關雎》吟詠的女子,獨獨取其嫻靜;傳記所推崇的佳人,也只贊其貞潔,難道不是因為女子的節操最為重要嗎?曹娥雖已身死,名聲卻如皓月般皎潔,至今讓仍然像江水一樣清澈。
自世道衰微,淫靡之風盛行。男女私會于桑間濮上,像桃李般相互唱和,甚至有人把紅葉傳情當作美事、《西廂記》當作佳話!所以世人談論美人,只以云鬢花容為標準,只看容貌,不看品行。卻不知所謂美人,在于她有嫻靜貞潔的品德,而非僅僅擁有螓首蛾眉的美貌。正因如此,詩人會深情思慕,連賢明的君主也有“西方美人”的詠嘆。
我之所以推崇楊碧秋,正是因為她的節操。不過,還有更深層的緣由。倘若她早年便嫁得良人,夫妻和睦,白頭偕老,無需提筆寫詩,也不必為生計憂愁,那么她保持貞潔如璞玉,并不算難事。即便夫妻離散,獨守空閨,只要能安穩度日,不受欺凌,她堅守貞操,也不算難事。
偏偏她錯嫁了不該嫁的人,早早守寡,心卻如席子般難以翻轉,志節如霜雪般不可玷污。哪怕是投江赴死,踏刃而行,這份耿耿忠心,百挫不回,只愿追隨夫君于地下。這樣的堅守才稱得上極致的艱難,正如“凌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人說她的事跡與周羽妻相似,但楊碧秋的處境更為艱難。若非王姥全力庇護,她早已捐軀赴死,朝夕之間便香消玉殞,又怎能安享晚年,重登故夫的墳墓呢!她的美貌固然無雙,節操更是絕世,詩畫不過是點綴,以“美人”相稱,實在當之無愧。我敬佩她的品行,于是詳述其事,讓這白骨堆里的貞烈之名,光耀千古。
故將楊碧秋列為。被一位燕地客商看見,托媒人說親,成就了一段姻緣。豈知北方男子終究不懂得憐香惜玉,致使李秀郁郁寡歡,生出對白頭偕老的感嘆。
一日,她隨夫北行,途經新嘉驛亭,含著淚在壁上題詩,還寫下一段小引,詳述自已的遭遇:
“我生長在會稽,自幼攻讀詩書。年方十五,便嫁給了這位燕地客商。可嘆我向往林下之風,卻侍奉著一個腹中空空的將軍,加之家中有位河東獅吼般的正妻,日日辱罵。我去向夫君傾訴,反倒惹他動怒。唉!我不過是籠中鳥罷了,死又有何足惜?只是不甘葬身草莽,湮沒無聞,故而忍死片刻,等通伴睡熟,悄悄來到后亭,以淚研墨,在壁上題下三首詩。倘若有知音看見,能憐惜我生不逢時,那么我便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其一
銀紅衫子已蒙塵,一盞孤燈伴此身。
恰似梨花經雨后,可憐零落不成春。
其二
終日如通虎豹游,含情默坐思悠悠。
老天生我非無意,留與風流作話頭。
其三
萬種憂愁訴阿誰,對人歡笑背人悲。
此詩莫把尋常看,一句詩成千淚垂。
自從這三首詩題在壁上,有位山陰女子看見后,也依韻和詩道:“我是山陰女子,父親是吳將軍。我少有兄弟,父親蓄養了不少侍妾,她們終日嬉游,從未有過悲怨。題壁的女子為何有這般深的怨懟呢!”于是依韻各賦一絕。
其一
婷婷弱質恨風塵,既許他人非我身。
百年苦樂宜相守,何必嘵嘵自怨春。
其二
嫁雞且自逐雞游,便嫁虎狼也罷休。
妾婦不知順夫子,喃喃何事寄墻頭。
其三
試問題詩是阿誰,何因題壁令人悲。
詩中盡是嫌夫句,遄死他鄉空淚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