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看到了,他說話比較文氣,表現得很清高,簡直像個道德模范。不考慮作戲的問題,里面就分出兩種可能:
“一種是道德補償,他對祖父的行為感到羞恥、愧疚,下意識用很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其實就是做切割。”
可緊接著,瑩瑩就做了否定:“當然,如果是這樣,羅南就不會對他爺爺的筆記、舊事滔滔不絕了。倒是那塊軟屏的來路,可能有點問題,他明顯在回避什么……”
瑩瑩沒有繼續闡發,直接跳到了第二項:“另一種就是道德使命。如果他的祖父具備某種人格魅力,或者不管他之前是什么想法,90年那場學術風波,足以施加某種顛覆力,使他對祖父的成就,有某種臆測或幻想……”
謝俊平忍不住抬頭,看向羅南。
瑩瑩的描述,與之同步,且像朗誦詩歌一樣抑揚頓挫:
“祖父或許是蒙受不白之冤?‘燃燒者’本應是祖父的成果?那位在精神病院的將死老頭,其實是一位世俗所不理解的偉人?
“種種想法,將他注定的孤獨感,塑造成為‘與世界為敵’的悲壯感、使命感。所以他內向、孤僻、堅定、警惕,就像一位黑暗英雄,孤獨地向著世界黑幕決死沖鋒……哇噢,我都被感動了!”
謝俊平聽得嘴角抽搐,前面還是那回事兒,后面怎么越來越像寫劇本了呢?
不過,像羅南這樣十五六歲的少年,正是充滿了英雄幻想的時候,看他這么一本正經的樣子,難道真是那么想的?
“謝學長?”羅南問了一句,又像是提醒。
謝俊平這才發現,自己只顧得聽瑩瑩的“劇本”,在羅南面前可是大大的失態,萬一真被誤會就要命了。
他忙把筆記本還回去,又掩飾性地評論道:“這些畫很不錯。”
話出口,謝俊平自個兒都覺得干癟僵硬,慘不忍聞。
“算不得畫,草圖而已。”
羅南仍很客氣,不過在拿回筆記本后,就禮貌性地提出告別:“如果學長沒有別的事,我就先走了。”
“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