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求不來的美差。
一開始觀望的人還在笑張葉傻,無利亦要討好,后面說不定要將自己的家資都填進去。
到第二個月,臨近冬日的時候,有人率先回過味來了。
張葉是不掙錢,可是手底下那些勞工很掙錢,這以工代賑的目的就立刻達到了。
百姓不光是擁戴許澤,還因此推舉張葉,那些征夫的家中大多有婦孺。
婦孺是以繅絲、草鞋、織席等巧工之事為活,到今時也到了成布的時候。
這些人家和張葉離得近,也清楚人家行事惠民,誠信為本,于是都想將貨物交給他。
張葉失了家族的庇佑,遭到同行譏諷,但是卻得了百姓信賴。
或者說,觀望的人知道張葉想要什么,只是沒想到潛藏的回報竟然會這么多。
很多婦孺都覺得張葉不管開什么價,總不會坑人,至少人家在修路這件事上是自己貼著錢做,為的是通達道路。
這就導致,其余幾家豪族,在這一帶已經(jīng)收不到什么商貨了,連米糧都沒有。
一段時日過后,接連綿延的雨勢停了多日,許澤通渠之事也差不多完成,支流從兩山之間匯入清河的一條支流,流向夏津。
出了夏津之后通高塘,再從高塘去平原郡,然后商貨就能夠通達到豫、兗、青、徐。
張葉往西、北走,就一條路。
如今轉(zhuǎn)身往東、南,則可達天下。
于是,傅家亦有年輕人來拜會了許澤,遞上幾卷治郡、治水、興農(nóng)的策論。
房家則開囤資助,那位老學究房植的孫子,以心血所注的幾卷經(jīng)學典籍為禮,想請求許師同意,遷青州北海的官學至清河。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了事情的根本,許澤立足于百姓,他身邊能走出很寬的道路,而非是壓榨得道路只有一條。
所以固舊者依舊守成,而心懷開拓者,卻看到了更崇高的理想。
不光大族如此,寒門、隱士趨之若鶩,開始涌向清河城。
這一日,東武城開了,送來了崔林的拜帖,請求刺史府搬遷東武,將舉東武之族相迎,但是華歆婉拒了,讓崔氏日后想做生意,可以照常繳納關(guān)稅行走清河。
且剿匪事宜迫在眉睫,當初劫掠商隊的匪徒審訊之后,自言來自于東武,且窩點就在東武城。
華歆給崔氏下了一道命令,要么出錢、衙署出兵;要么自己招募鄉(xiāng)勇、衙署出錢。
年關(guān)之前,剿匪平亂,出一份安定人心的成績,否則,崔氏養(yǎng)寇自重、武裝自治,實為大罪也。
華歆在這道令書里面加了一句話,“為清河各族所不容”,他和許澤明言,他是為了這句話,寫的整封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