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文舉的家人,還有北海一眾賢臣文武,皆有家人自青州救來,同樣也在路上,”許澤笑著請向身后城中,拉孔融一路疾行,動作敏捷的道:“還請文舉速速去告知各位賢才,可至莒縣道途迎接家人,他們不日就能到達陽都。”
“當真!?”
孔融又是一愣,下意識說完這話便明白是多此一問了。
許君侯一諾千金,豈會信口開河。
“君侯,你竟用大戰(zhàn)之勝,為我北海敗軍迎回家小,如此恩情在下一定銘記于心。”
孔融大為感動,原本以為許澤是單為了自己,應當不會折損多少優(yōu)勢,沒想到他將所有來投的北海人家小全數(shù)迎回。
這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不能攻入青州。
“和談,結(jié)果如何?”想到這,孔融忍不住慌忙請問,許澤坦言道:“不過取回東武三關而已,雖說不能北進青州,但卻能夠保住瑯琊不失。”
許澤和他走了一路,坦言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實不相瞞,我今年軍屯于此,但卻遇到了大旱之年,原本應當是饑荒遍野,百姓苦不堪言,而我亦是要背上無能之名被陛下罷免。”
“可是,我知道收成雖然不好,但田土卻有子民照料,來年亦更為耕耘,一旦天公作美,就會有豐收。”
“治郡之政不能朝令夕改,使民安定需長年累月,我推行仁治軍屯,不克扣百姓之俸糧,今年更是自己散盡家財籌措糧食,都是為了使民安定。”
“軍屯,豈非屯定人心乎?”
“說得太好了!”
孔融再一次停下腳步,緊緊地握住了許澤的手:“若是當年有子泓這樣的人物為我治理青州,豈能到如今境地!”
“青州在袁譚手中,等于明珠蒙塵。今次君侯為了我等損失大好良機,日后定要取回!”
孔融心里感激不已,但他明白北海來人和如今仍在北海的官吏都有情義,彼此曾常往來,這樣一來很容易就能夠取得暗中聯(lián)系。
若是能夠拉攏一些人投歸,對于日后局面也是好事。
自己在北海還有不少威望,振臂一呼亦是能夠得到很多豪族支持。
只需等待一個時機,便可讓袁譚萬劫不復。
以報許澤之恩情。
……
北海降臣接回了自己家小后,有些人在半路就已痛哭流涕,對許澤感恩戴德,只恨不能立刻在許澤面前表明心跡。
更多的人則是回到家中閉門沉思。
他們兵敗被趕出青州之后,多少人都是拋妻棄子以求保全,在亂世失去了護衛(wèi)家小的能力,自覺屈辱不敢與人結(jié)交。
在以為沒有出路后,得到瑯琊安置,受許澤之恩情。
而且,許澤大方出手之后并沒有提出什么要求,為人正派宛如英豪,讓人安心又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