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得深入淺出,學生們聽得連連點頭。
講到一半,李夫子習慣性地提問:“哪位學子能說說,何為孝?”
幾個學子爭相回答,無非是“聽父母的話”、“為父母分憂”之類的言辭。
李夫子點點頭,目光落在了顧清辰身上,想考校一下她是否真的悔改。
“顧學子,你來說說。”
顧清辰站起身,規(guī)規(guī)矩矩地行了一禮,聲音清脆:“回夫子,學生以為,孝,并非一味順從。”
此言一出,李夫子的眉毛便是一挑。
只聽顧清辰不緊不慢地繼續(xù)說道:“《孝經(jīng)》中亦有云:‘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意思是說,父親若有敢于直言進諫的兒子,自身便不會陷入不義的境地。由此可見,若是父母有錯,為人子女者,非但不能順從,還應(yīng)直言勸阻,這才是大孝。”
她頓了頓,抬眼看向李夫子,目光清澈:“敢問夫子,若為人師長者有錯,學生直言相告,算不算是對師長的一種‘孝’與尊敬呢?”
李夫子臉色一僵,這丫頭,竟把《孝經(jīng)》的道理繞到了他身上!
這分明是在暗指昨日之事,是她“直言進諫”,而他卻“不辨是非”!
“你……”李夫子氣結(jié),可她引經(jīng)據(jù)典,言辭懇切,偏偏挑不出半點錯處。
“夫子息怒。”顧清辰立刻垂下頭,一副惶恐的模樣,“學生只是就事論事,探討學問,并無他意。若是學生理解有誤,還請夫子指正。”
她把姿態(tài)放得極低,仿佛真是個虛心求教的好學生。
李夫子一口氣堵在胸口,上不去也下不來。
他能怎么指正?說她錯了嗎?那豈不是否定了經(jīng)書上的道理?
說她對了嗎?那豈不是承認自己昨日錯了?
“坐下!”他憋了半天,只能沉著臉呵斥一聲。
顧清辰乖乖坐下,嘴角卻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
這還沒完。
下午的課,是習字。
李夫子要求眾人寫“靜心”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