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商盟營收如何?”
“李秀娘所管的邊貿商會,每月收入不過五千貫上下。”
桑弘羊微微皺眉,隨即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殿下之困,在于‘開源不足,節(jié)流不力’。要解此局,需行‘三策并舉’。”
“愿聞其詳。”
“第一,整頓商盟,重訂稅率;第二,設立鹽鐵專賣局,壟斷核心資源;第三,發(fā)行新幣,穩(wěn)定市場流通。”
蕭牧眼神一亮,立刻安排人手配合。
翌日清晨,邊城坊市熱鬧非凡。
桑弘羊親赴商盟總部,召集各地商賈代表,宣布新政。
“從今往后,商稅按行業(yè)分類征收,絲綢布匹五成,糧食三成,藥材四成,其余雜貨兩成。”他言辭鏗鏘,“凡偷稅漏稅者,一經查實,貨物充公,商人逐出商盟。”
眾人面面相覷,皆知這位新來的“定北王幕僚”不是虛張聲勢。
“此外,凡從事邊貿者,必須持有‘通商令’,由定北王府統(tǒng)一頒發(fā),以此規(guī)范市場秩序。”
李秀娘在一旁協(xié)助記錄,一一落實。
與此同時,陳四海被任命為“鹽鐵專賣局”首任監(jiān)管,負責整合北疆所有鹽井與鐵礦,嚴禁私販走私。
短短七日,稅收翻倍,倉庫充實,鎮(zhèn)北軍后勤壓力驟減。
這一夜,蕭牧站在高臺上俯瞰整座靖遠城,燈火點點,民生漸興。
諸葛亮緩步走來,笑道:“主公此舉,可謂一箭雙雕。既有桑弘羊掌財,又有陳四海治工,加上霍去病、衛(wèi)青統(tǒng)軍,北疆之勢已初具規(guī)模。”
蕭牧點點頭,眼底閃過一絲深遠的思索。
“這只是開始。”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誓言: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培養(yǎng)真正屬于自己的官吏體系。”
他望向遠處那座新建的書院,燈火通明,書聲瑯瑯。
那里,將是未來帝國的根基之一。
但此刻,他沒有說出口,只是輕輕合上手掌,感受著掌心的溫度。
屬于定北王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序幕。
靖遠城書院,晨光微熹。
書聲瑯瑯,穿破邊塞寒風,傳入街巷。
自從蕭牧下令擴大招生以來,書院已從最初的百余人擴至三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