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蕭牧下令擴大招生以來,書院已從最初的百余人擴至三百余人。
不僅有本地士子,更有流民子弟、戍邊將士之子紛紛報名入學。
桑弘羊曾言:“治國之道,先立綱紀;綱紀之立,在于吏治。”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蕭牧的心。
他深知,僅靠召喚出來的歷史名臣,終究非長久之計。
真正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勢力體系,必須培養出一批忠于定北王府、通曉律令賦役的基層官吏。
于是,他在書院內增設“律令科”與“賦役科”,前者教授《大乾刑典》與判案實務,后者則側重田畝清查、賦稅征收等政務技能。
課程由諸葛亮親自擬定,輔以桑弘羊提供的漢代《均輸平準法》作為教材。
短短一月間,首批五十名學員脫穎而出。
他們或出身寒門,或為流民之子,皆勤奮刻苦,且對定北王府心懷感激。
蕭牧親自主持結業儀式,授予每人一枚“鎮北吏印”,并派遣至各州縣實習,協助地方治理。
這五十人,便是未來定北王治下第一批真正的行政骨干。
民心也隨之悄然改變。
曾經冷清的坊市,如今商賈云集;曾經空置的屋舍,也因流民安置而熱鬧起來。
百姓們口耳相傳,“定北王仁政惠民,重用賢才,實乃北疆之福”。
信仰值悄然突破五千二百點,系統提示再度響起:
【軍民信仰值達5200點,是否召喚范仲淹或張居正?】
蕭牧站在府中高閣之上,望著遠處忙碌的書院學子與熙攘的市井人流,眼中卻未現激動,唯有沉穩。
“現在不是時候。”他低聲自語,“根基未穩,過早引入改革派反而易生動蕩。”
他深知,任何一次政治變革都需建立在穩定的經濟基礎與社會秩序之上。
此刻的北疆,雖已初具規模,但離真正穩固尚有距離。
他選擇等待——等待這批新晉官吏真正成長起來,等待百姓徹底歸心,等待時機成熟之時,再行雷霆之舉。
然而,就在他準備回房繼續批閱各地報來的賦稅冊籍時,一名斥候急匆匆闖入府中,臉色凝重,跪地稟報:
“啟稟殿下!邊境急報!匈奴右翼三萬騎兵已突破東嶺防線,前鋒直逼靖遠城外圍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