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觀一回過身,看到他桌子上已經(jīng)放了好多的東西。
剛剛少年感應(yīng)到的,暗中跟著自己的那些人們都來,他們把東西放下,不是很值錢的東西,瓜子,花生,炒蕓豆,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钫盐恼凵群掀饋恚p輕拍在掌心,她想了想,站起來。
安靜看著這一幕,老掌柜把一壺茶放在桌子上,輕聲道:
“這茶您喝,不收錢。”
“東西不是很好,也算是地道,您來喝茶,我備著。”
“您走,我收拾這兒。”
“不是什么高門大戶,但是也懂得知恩圖報的事情。”
李觀一看著那些人,李昭文伸手入懷打算取出銀錢。
但是那少年卻一把抓住她的手腕,李昭文感覺到李觀一的手掌用力,她詫異轉(zhuǎn)過頭看著李觀一,看到少年的嘴角往下抿了抿,然后用力地挑起,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李觀一拉著李昭文一起,大喇喇坐在這里。
倒一盞茶,抓了一把花生豆放到嘴巴里面吃,然后喝茶就著粗糙的茶點喝下去,他笑容燦爛,說:“真是好東西,味道恰好,好吃。”
“這茶也是好茶。”
于是那些雖然給出東西,卻還覺得自己的東西放不得臺面上的人們松了口氣,他們臉上露出那種,摻雜著討好,松了口氣,感激的,讓人落淚的笑來。
李觀一的贊許和痛快的接受了他們給的東西,像是他們總算是給出了一點交代,雙方像是達成一種默默無聲卻又浩大的儀式。
那是一個詞。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您為我報仇了,我給您報答,您應(yīng)下來了,咱們明面上兩清,我對得住我死去的親人,我也對得住您,這膝蓋還直著,在地上活著,還可以說自己是個不忘恩不忘本的人,對不對?
死去見到了親人,可以說,我對得住你,我報仇啦。
少年沒有用銀子去侮辱他們心中最后潛藏的尊嚴。
那少年大笑著,人們也都散去了,李昭文依靠著窗,看著人們離開,輕聲道:“世人都只是知道公羊儒復(fù)仇,卻忘卻有恩也必報的道理,儒家的道理,潛藏于百姓之中,不假。”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如此百姓,如此民心,若是一朝涌動,誰能擋住呢?”
她轉(zhuǎn)過身,看到那少年悵然坐在那里,李觀一一杯一杯喝茶,他神色沉靜,李昭文發(fā)現(xiàn),這個少年朋友比起當(dāng)時初見的時候,發(fā)生了某種變化。
她想了許久,最后明白這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