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相爺。”新科進士們聽了除禮,重新落座。
蕭汝平自在他的席位上落座,悠悠然開口道:“諸位,本官來的時候陛下說一時起興,想讓諸位新科進士寫個‘不正字’給他瞧瞧。”
他說完,命鴻臚寺官員端了筆墨紙硯來。
“不正字?”眾新科進士一臉懵。他們寫的館閣體都足夠方正,這是書法最基本的要求,哪里有不正字呢。
不正字。不正,
字……有人在手心里寫了個“歪”字,卻感覺遠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又繼續(xù)苦思冥想。
遲遲未有人提筆。
不是想不到,
而是不大確定該不該寫心里所想的那個字。
鴻臚寺官員把筆墨端至沈持面前:“狀元公?”
沈持沉思片刻,他一手挽起大袖,
另一手執(zhí)筆在宣紙上落下一筆“丿”,頓了頓,
筆尖時緩時急,落成一個“朋”字。
“天下字皆正,
唯朋字未正。1”——這是唐朝劉晏同德宗皇帝所說的話,
“朋”字因兩個“丿”向左邊斜去,
不管怎么寫,視覺上都給人一種傾斜之感,
因而說他是不正字。但他不是在談論文字的藝術,
而是有微微的諷諫之意。
他說這話的時候唐朝朝廷內朋黨之害彼時正烈。
士子結朋黨,往往以同門,
同年,
相互勾連在一起,
而瓊林宴上,高官與新科進士們同歡共祝,難免要攀裙帶關系,成為日后朋黨開始的機緣。
皇帝蕭敏讓他們寫不正字——朋,
旨在提醒新科士子們你們都是天子門生,
不要在瓊林宴上亂認恩師拜山門,
以免日后心術不正沾上“朋黨”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