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云兄弟兩個約定好散學之后便去沈府找沈季友,一道前往“沈記印刷坊”。
等到一行三人,
到了“沈記印刷坊”的時候,便聽到里頭喧鬧嘈雜不已,到處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人,
身上圍著圍裙,卻各個沾著油墨。
見到了沈季友,有個管事的立馬迎了上來:“三少爺來了,快里面請。”
“沈記印刷坊”位于京郊的一處四進大宅院里,里頭有專門進行雕版的師傅、有撿活字的伙計,有拿著墨刷在上色的,還有專門裝訂成冊的,因為基本上都是手工制成,所以步驟繁多,都需要人工一道道去做,但是整個印刷坊,繁而不亂,這便是管理人的水平了。
沈江霖一面看過去,一面暗暗點頭,難怪“沈記印刷坊”能做這么大,確實是有點水平的。
朱管事將他們三人請到了一間會客的小廳內,給眾人上了茶,然后才從一排書架上,取出了三本樣本,請他們三人同看。
首先是封面的畫像,雖然簡化了人物線條,上色也沒有沈江云原版的好,但是關鍵的人物形態、想要表達的那種騰云駕霧、仙氣飄渺的感覺,是到位的。
這便是原畫和批量印刷制作的區別,但是很顯然,“沈記印刷坊”應該是請了高手進行繪版的,否則達不到這種效果。
而且,封面的《求仙記》三個大字,重新換了一個古樸的字體,那種道家的輕靈與神秘之感,一下子撲面而來,比之以前他們自己寫下的字體搭配這個畫面,更加有沖擊感。
不愧是大周朝最大的印刷坊,確實有審美實力。
沈江云自己這個原畫作者看了也是頻頻點頭,心中是滿意的。
翻開封面,里面的版面和文字的大小也重新做了排版,更加符合現在人讀書看書的習慣,這個他們已經是做熟了的,自不必說,里頭十二幅內插畫應該是封面的同一個雕版師傅做的,水平在線。
沈季友一眼就看出了誰的手筆,問朱管事:“你們把吳大師請出山了?”
吳大師跟著“沈記印刷坊”做了一輩子,去年就退下了,帶出了許多徒子徒孫,是“沈記印刷坊”的第一雕版大師,不管是名家字體、還是繡像插畫,到了他手里,總能還原出來原版的八分味道。
這次能把吳老爺子請出山,足以可見他爹沈萬財的重視。
樣稿審核下來,三人都很滿意,在細枝末節上又討論矯正了一番,這才確定了下來。
“季友兄,定下稿件的話,大概什么時候可以印出來?”這是沈江云很關心的一件事,他迫切的想知道,霖哥兒的話本子,是不是真的能賣出來。
畢竟自家人覺著好是一回事,能不能被世人所認可,是另一件事。
這事沈季友熟悉,都不用朱管事介紹,直接就回道:“今天確認了樣稿,明日就可以排版好,為了印的清晰,節省成本,我們這次文字方面用的是活體子,圖稿需要吳大師帶著徒弟們抓緊多刻印幾版,大約半個月后就可以正式投產裝訂成冊,按照我們印刷坊的速度,每日可以最多印刷三百冊,印完一萬冊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不過等到印好第一批一千冊的時候,我們便可以先行在京城各大書肆鋪貨售賣了。”
沈江霖仔細聽下來,各項安排工作事無巨細,同時成冊之后還有校檢人員專門檢查質量,若有錯頁、漏頁的還會挑揀出來,重新去印,每一個步驟都力求完美,最后成冊的書,質量能夠向樣本靠齊。
其實沈江霖剛剛進來的時候觀察了一下,覺著以“沈記印刷坊”的實力,一萬冊或許要不了那么久的時間,只是商人謹慎,先行一千冊試賣,若確實好賣,再繼續加班加點去印,也是正常。
沈江霖看破不說破,沈江云則是頭一遭到印刷坊,純粹看個熱鬧,什么都不懂,沈季友和朱管事說什么,自然就信什么,提不出什么異議來。
幾人商談完畢,沈季友邀請沈江云兄弟二人參觀一下他們的印刷坊,沈江云兄弟二人也是饒有興致,跟著走了一圈。
走到一個院子,十來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挑著一擔擔白紙,摞在一起。
一張四開紙很輕,但是數百張放在一起,那個重量已經快將扁擔壓彎了,有幾個小伙子不顧形象,直接除了外衣,只剩下一件中衣干活,饒是如此,也熱的后背的汗打shi了中衣,貼在了皮肉上,有人甚至還直接光著膀子干活。
而此時已經深秋,氣溫并不高,沈江云他們身上甚至除了一身直裰,外面還罩著氅衣防風,和這些工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些小伙子都是干力氣活的好手,肌肉結實、力氣極大,沈江云試著幫忙抬了抬放紙的籮筐,結果只是微微抬起來一點就放下了,實在是抬不動,但是那些人卻是可以同時擔兩個籮筐,依舊健步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