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之權!”
“議政之權!”
“李琪,你給朕細細講來!”
李琪聞言,無奈地瞥了朱標一眼。
他本只是隨口一說,沒成想太子殿下竟當了真,硬是拉著他來面見陛下。此刻他真是騎虎難下。
李琪的打算,是要徹底廢除丞相之權,斷了胡惟庸那廝日后作亂的機會,自然也就不會連累到父親李善長了。
既然已到了這一步,李琪索性不再藏著掖著。
胡惟庸還想爭相位?哼,對不住了,往后這大明朝,再沒有丞相這個位子了!
“陛下,殿下,道理其實很明白,就是要分制相權!”
“代表臣子的相權,與代表天子的君權,本就該是相互制衡、相輔相成的。”
“好比漢武帝早年,竇太后家的外戚把持朝政。武帝想要親政,不得已才用自家親戚做丞相,來對抗外戚勢力。那赫赫有名的田蚡,便是武帝的親舅舅。”
“在田蚡的輔佐下,武帝漸漸肅清了朝堂上的竇氏外戚。待到竇太后去世,武帝便提拔田蚡為丞相,開始真正執掌朝綱。可沒過多久,田蚡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又是萬人之上的丞相,氣焰越來越囂張。他利用丞相府下的十三曹衙門,賣官鬻爵,甚至擅自代天子行封賞之權,這便是僭越君權了!”
“于是,武帝與丞相田蚡之間,明爭暗斗便開始了。最終田蚡病死。自此,武帝對相權極力打壓,隔幾年就換一個丞相,能得善終的極少。他任內的十三個丞相,倒有十一個不得好死。”
“這便是君權與相權爭斗最典型的例子!”
李琪舉了漢武帝與其舅田蚡相爭相殺的例子,講得深入淺出。
明眼人都能看出,田蚡是因武帝有意提拔才當上丞相。可此人位極人臣后便忘乎所以,僭越君權,終致與武帝反目。
朱元璋聽得入神,這些史實他平日甚少聽人提及。
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名士,也絕不會主動告訴他這些道理。
文人士大夫,本就是臣權的主體,他們瘋了傻了才會提醒皇帝:陛下您要抑制相權、加強皇權啊!
是以李琪今日這番話,猶如驚雷,震得老朱和太子心神激蕩。
“講下去!”
“這確實可算最早的君相之爭!”
李琪定了定神,續道:“武帝年間,之所以出現田蚡這等事,皆因相權獨攬于一人之手。若丞相都如陳平那般賢明,自不會有人想著要削弱相權。”
“可人各有別,誰能保證后世的丞相個個都是賢相?后世王朝便想出了一些法子。譬如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六部制’,從此不再是一人獨相。三省長官,皆為宰相,他們互相監督,彼此牽制,誰也不想讓對方獨攬大權。如此一來,誰也沒那本事直接對抗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