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我從長寧寺回來后,自會隨你回京。
”說罷,月令以紗衾為界,合衣躺在徐重身側(cè)。
徐重本能地探出手去,又趕緊收回。
方才不是才應(yīng)下來么,她若不愿,就不得近她身。
這是什么歹毒的條款?翌日,天色未明,趁余千里酣眠未醒,清輝悄然起身出門。
別院距長寧寺不過一柱香的腳程,不多時,便至山門外,此刻,清輝額頭已沁出薄汗,她仰頭望向半山腰的長寧寺,提裙拾級而上。
從山門到長寧寺,攏共九九八十一級石階,十余年間,她走過千百回,她甚至記得,哪處有坑洼,哪處是后來修補(bǔ)過的。
五歲那年,娘親病故,半年后,她隨孫嬤嬤入寺,在寺后那排低矮的香客客房,一住就是十年。
在這座人跡罕至、香火逐漸衰敗的小寺,沒有高門薛府的大姑娘薛清輝,只有與嬤嬤相依為命的覃月令,覃是她娘親的姓,月令則是她的閨名。
跪在地藏菩薩面前,清輝闔眼,雙手合十,祈愿娘親與孫嬤嬤魂脫幽冥,早登極樂……娘親已亡故了十五年,薛府不再存有她的畫像,即使極偶爾提到她,也是“薛顥前頭那位夫人”,抑或“清輝的親娘”,人們已然忘卻了她的名字,就連清輝,亦淡忘她的模樣,只記得她是一位飽讀詩書、溫婉清麗的年輕女子。
在娘親走后的第十年,勞作了一生的孫嬤嬤,亦追隨舊主而逝,這位一輩子未曾嫁人、無兒無女的尋常婦人,用生命的最后十年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將舊主留在這世上的唯一骨血撫養(yǎng)成人。
比起早逝的親娘,孫嬤嬤更像清輝記憶中的“娘”,為喪母后又失去親爹庇護(hù)的弱女月令窮盡了一生。
——“月令十六了,是個大姑娘了,你娘泉下有知,也該放心了。
”——“你娘出自書香門第,素有琬琰之質(zhì),你爹出身官宦人家,亦是相貌堂堂,兩相結(jié)合,把你生得如同這九天仙女一般。
”——“你這孩子,是個不諳世事的,全靠孫嬤嬤給你籌謀著,你下月生辰,我托人給你祖母去信,讓她派人接你回薛家,姑娘大了,不能再呆在這一方小廟里了,得尋一門好親事,你祖母心善,定會來接你的。
”——“何人?這是何人所為?孫嬤嬤去尋他,孫嬤嬤這就去尋他!”——“月令,你別怕啊,是嬤嬤的錯,是嬤嬤,嬤嬤不怪你,是嬤嬤沒護(hù)住你……”留給月令的最后記憶,是孫嬤嬤捂住心口,臉色煞白著栽倒在地。
若不是月令之過,孫嬤嬤不會走得那般愁苦……“菩薩,您曾發(fā)過大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求您,求您度她、亦度我。
”清輝眼底蓄滿淚水,向面前那尊身披袈裟、頭戴五佛冠,以慈悲聞名的菩薩虔誠叩拜。
……隆安二十一年,九月初八夜,細(xì)雨如絲,綿延不絕。
覃月令與余千里被困于山間別院,一時情動共赴巫山……一場風(fēng)月后,月令清醒過來,流淚不止,余千里當(dāng)即對月盟誓,此生不渝不棄。
在余千里極力安撫下,月令漸漸止住哭泣,她對情郎的承諾深信不疑,卻因畏懼孫嬤嬤知曉此事,不顧余千里再三挽留,堅(jiān)持趕回了長寧寺,在孫嬤嬤面前將此事匆匆掩蓋過去。
可那夜之后,山盟海誓的情郎消失匿跡,她等啊等啊,等了足足一百八十七日,去山間別院尋了無數(shù)回,余千里再未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