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四合院內的眾人,在分配房屋前分散于北城乃至鄉間,彼此不識,自然也不了解他人過往。
譬如傻柱,何大清曾提及他幼時賣包子的趣事。
當時,他家分明是小商人出身。
但風起之時,傻柱卻在已是革委會糾察小隊長的閻解城面前,自稱為三代雇農,因此糾察小隊的人皆不敢招惹他。
傻柱之所以敢如此自稱,乃因當初統計時弄虛作假。
在這個時代,良好的成分雖不及風起時那般關鍵,卻仍是升學、就業、保障及五保戶評定等諸多事項的重要指標。
雇農的生活境遇比貧農更為困頓,他們完全依賴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
在那個以貧窮為榮的年代,雇農的身份能帶來諸多便利。
因此,院子里不少人為了這些好處,在家庭成分上謊報了雇農。
但這種事,各家心照不宣。
聾老太對自己的成分心知肚明,從未向他人透露,除非夢中泄露,否則無人知曉她的出身。
然而,李建設接下來的話讓聾老太如遭雷擊。
“馬主任,我當然有證據。”他說道,手中緊握一塊玉佩,“這玉佩曾屬于大太監李公公,上面的鯉魚雕刻是因太后偏愛鯉魚。”他話鋒一轉,“但如果聾老太真是三代雇農,她如何知道這玉佩與李公公有關?又如何知道的喜好?”
易中海急忙反駁:“李建設,你這么說可不對。
我們都已承認這玉佩是你的,它是你祖上明朝時傳下來的,與李大太監、太后無關。”
李建設微笑搖頭:“易中海,你很清楚這玉佩的。
我剛才胡謅玉佩來歷,只是想借此試探聾老太。
這玉佩確屬李公公,也確曾贈予他人,但非因瑕疵,而是偏愛綠翠,不喜白玉。
聾老太所述的玉佩歷史,幾乎與事實吻合。
但我不解的是,玉佩主人知曉其來歷理所當然,而你聾老太為何也如此了解?現在我明白了,你根本不是雇農,而是舊時的官吏世家。”
“清朝覆滅不過數十載,那時你已步入中年,或許你及家人曾在宮中生活,親眼見過李大太監與這玉佩,否則何以對此玉佩的來歷如此熟知?”
“聾老太太,我所言可有誤?”
李建設面帶微笑問道。
他行事,向來恩怨分明。
若聾老太與易中海的栽贓得逞,李建設難免數年鐵窗生涯。
故而,
李建設的報復,亦絕不會手下留情。
迫使聾老太交出傳家寶,不過是前奏。
李建設真正的目的,是將這老嫗逐出四合院。
此刻面對李建設的質問,聾老太驚愕萬分。
雙腿顫抖不已,竟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