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漢子道:“小哥有所不知,我們這里春秋戰(zhàn)國之時,打了好多仗,這地里總能挖到殘破的鐵器,還有銅器,積攢多了就拿來打鋤頭鐮刀。我家里還有不少,小哥你受累,再給我打幾把鐮刀如何?”
沈放忙擺手道:“不了,不了,我乃是路過此處,馬上就要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后面精彩內(nèi)容!
那漢子連稱可惜,轉(zhuǎn)身去了。待他去遠(yuǎn),沈放朝吳姓老翁,拱手禮道:“小子井底之蛙,冒犯了前輩,望乞恕罪。”
吳姓老翁瞥了他一眼,道:“算你還有幾分機(jī)靈,沒有揭破老叟,能看出鐵料性子,算你還有兩分眼力。只是你信手一改,那鋤頭用不了三年,便是一塊廢鐵。”
沈放低頭道:“晚輩無狀,還請前輩責(zé)罰。敢請教前輩尊姓大名?”他話說的取巧,叫人責(zé)罰,卻又馬上問人姓名。
吳姓老翁看看他,道:“我叫什么早已忘了,你便叫我吳燭庸罷,你那木匣里的兵器壞成什么樣子,拿出來我瞧瞧。”
沈放驚奇道:“前輩如何知道里面的兵器損毀了?”
吳燭庸道:“兵刃乃主殺之器,你這些兵器傷人不多,打造的卻還馬馬虎虎,只是氣息挫敗,自然是被人損毀。”
沈放奇道:“隔箱觀器,望氣知音,天下真有如此奇技么!”突然想起一人,道:“前輩莫非就是制器之術(shù)天下第一的‘劍大師’么?”
吳燭庸嗤了一聲,道“封萬里?那個沽名釣譽的小子也敢叫大師么?呵呵,還天下第一?”
沈放更是驚奇,“劍大師”本名封萬里,但他聞名天下,真實姓名卻知者甚少,此人號稱當(dāng)世鑄劍第一人,就連二師兄魯長庚也甚是推崇,不想此人不但直呼其名,更是稱其為“小子”,言中盡是不屑之意。
知他必是高人,不敢怠慢,伸手拿過木匣,正要遞上。突然看到幾節(jié)握把,心中恍然,笑道:“前輩為何作弄晚輩,想是這木匣傷痕累累,兵器握把也有破損,叫前輩看破。”
吳燭庸正色道:“自作聰明,你沒聽說過觀器之術(shù)么?”
沈放想了一想,道:“我聽春秋有薛燭、風(fēng)胡子、燭庸子、曾從子,皆是相劍大師,利善劍刀,能鑒兇吉。”心中暗道,我倒是傻了,原來這位前輩名字乃是從燭庸子而來——“薛燭庸子,見若狐甲于劍而利鈍識矣。”
吳燭庸點點頭,道:“越王句踐有寶劍五,曰毫曹、巨闕、純鉤、湛盧、魚腸,叫薛燭視之,薛燭品評五劍,其中說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沈放點頭,心中卻是不信,暗自笑道,專諸以魚腸劍刺吳王僚在先,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乃是三十余年后事,這薛燭既知故事,再講道理,自然絲絲入扣。面上仍是恭敬,雙手遞過木匣。
吳燭庸伸手接過,一件一件抽出,看也不看,隨手拆解,但凡可以拆解變形的部分盡皆取下。
沈放瞠目結(jié)舌,就算自己對這些兵器爛熟于心,拆解起來,也無吳燭庸這般快捷。
他這些兵器除了鋒刃外壁受損,不少內(nèi)部機(jī)簧也有卡頓,吳燭庸一雙手卻如有法術(shù)一般,手到之處,一根根棍棒、一節(jié)節(jié)機(jī)簧、各種鋒刃如同活了一般,自己脫落下來,隨手?jǐn)[在一旁,分門別類,一目了然。
沈放心悅誠服,再不敢有任何玩笑之言,恭敬站立一旁。
片刻功夫,木匣中兵器盡皆化整為零,吳燭庸卻停了動作,呆呆出神。
沈放不敢出言打擾。
過了好半天功夫,吳燭庸嘆了口氣,慢慢閉上雙目,再睜開眼來,一雙眼突然精光湛然,牢牢盯住沈放,道:“‘飛盧’如今何在?”
喜歡無雙群俠傳請大家收藏:(xiake)無雙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