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云煙道:“少廢話,快彈一曲聽聽。”
花月如微微一笑,道:“去取‘綠腰’來。”
全瑾瑜眉尖一動,道:“綠腰?”
花沐容笑道:“不錯,名琴綠腰,琴身桐木中端腰處有一抹翠綠,恰如美人腰。雖不能與號鐘、繞梁、綠綺、焦尾相比,卻也是傳世之寶。可惜我谷中無人有此才智,此琴束之高閣已久,今日公子前來,也叫此琴不至蒙塵。”
片刻一侍女攜一木盒前來,花沐容親自上前,輕啟琴盒,雙手捧出一具三尺瑤琴。
古籍載伏羲作琴,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故又稱七弦琴。琴長三尺六寸五,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數;寬約六寸,意為六合,納宇宙天地洪荒;厚約兩寸,按兩儀;面圓底扁,是謂天圓地方。琴身與鳳身相應,有琴額、承露、岳山、項、肩、腰、冠角、龍齦。
花沐容道:“可惜此琴角上碰損一處,雖是不大,卻也可惜,我谷中也曾尋名匠,卻是無人能補。”
全瑾瑜道:“《太音大全集》載:琴有九德,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然奇、古相駁,透、圓相斥,清、芳相爭,從未有琴能集九德一身。天道本缺,又何須增補。”
花沐容點頭贊道:“不愧當世名家,見解果然與眾不同。如此說來,此琴倒是暗合了大成若缺之道,我等也不須再想著畫蛇添足了。”雙手將琴遞上。
全瑾瑜上前兩步,整整衣冠,先是細看兩眼,道:“也是名家調校。”
花沐容道:“是,前些日子,洛陽劉子期前來拜會,也曾取琴調校,卻是未曾奏曲,猶豫再三,言說良琴久不鳴,當以佳曲醒之,他自己修行還是不夠。”
有侍女遞上銀盆,全瑾瑜凈手,白絲巾輕輕拭干,這才雙手接琴,便在大殿當中盤膝而坐。宋時,琴桌已是普及,全瑾瑜卻還是依古禮,將琴頭右尾左置于膝上。
眾人見他神色端正,古琴在手,整個人的氣質都是一變,一個布衣書生,突然有了離塵出世之感。
全瑾瑜正衣端坐,面上神情慢慢平復,乃至波瀾不驚,似是每寸肌膚都已松弛下來,一雙手虛置琴上,雙袖攏于琴后,鼻尖正對琴上五徽,目不斜視,連發(fā)絲也不見一絲顫動。
他接琴而坐,已有一刻鐘時間,但諸人靜靜看著他,卻無一人覺得不耐煩,反是覺得彈琴便該如此。
只覺全瑾瑜身上一股無名的氣息慢慢在大殿之中擴散,人人心境平復,側耳傾聽。
但這沉靜未免太久,終于有人漸起驚疑,抬頭望去一眼,一瞬之間,人人心緒波動,就連花月如也欠了欠身。
恰在此時,全瑾瑜右手輕動,食指捺下,輕觸中間一弦,隨即向外一挑,叮咚一聲,響徹大殿,琴聲清脆,若平湖中投入了一顆石子。
這一聲入耳,全瑾瑜左手拇指按住那弦,琴弦顫動,余音裊裊而出,若水面波紋漸漸蕩開,越闊越遠,一波一波不斷向眾人沖刷而去。
喜歡無雙群俠傳請大家收藏:(xiake)無雙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