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先生,那這第二條呢?”
好半晌之后,潁國公傅友德狐疑的聲音于牢房外響起,也讓怒火中燒的朱元璋逐漸恢復了一絲神志。
這位本就是負責替朱元璋打掩護的開國勛貴,適時履行起了應有的責任。
”這第二點,便與我大明的賦稅有關了。”
”敢問兩位老爺子,如今我大明的稅率如何?”
因為并不了解這個時代的具體情況,曹爽的神情遠不如之前那般自信,但仍是讓朱元璋和傅友德二人鄭重對待。
聞聲,傅友德便下意識看向牢房中的朱元璋,而這位”事必躬親”的洪武皇帝只是稍作沉吟之后,便滿臉自信的說道:”我大明的稅收制度與歷朝歷代并無不同,共計分為夏秋兩次。”
”但在稅率方面,我大明則是遠低于前宋和前元,”許是事關自己一生中最為引以為傲的國策,朱元璋的聲音明顯激昂了許多:”朝廷規定,每畝官田收稅五升三合,私田則是減少兩升,僅收取三升三合。”
”不過針對于富庶的江南地區,朝廷在收取賦稅的時候也會有所側重。”
對于”劉三吾”口中提及的稅率問題,曹爽因為沒有切身體會,內心并無太多觸動,前瞧其滿臉激動的樣子,也知曉這個稅率是相對較低的水平。
至少在這洪武朝,應當還不足以出現像明末那等,百姓辛苦耕耘一年,收獲竟是還不足以繳納朝廷賦稅的末日景象。
”如今我大明的田稅,依然是以收取糧食為主吧?”停頓少許,曹爽轉而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雖然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予以解決,也無法緩解大明的土地兼并,但他有必要讓眼前的兩位重臣知曉此辦法存在的弊端。
”先生所言甚是,夏稅收麥,秋稅收米,至于些許雜稅,則是可以由寶鈔替代”
猶豫片刻,朱元璋轉而有些茫然的點了點頭。
自秦皇統一六國以來,除卻那偏居一隅的前宋之外,歷朝歷代不都是將”農稅”作為朝廷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嗎。
既然是農稅,朝廷不收取糧食,那收取什么?
”這就對了”
”地方上的糧食從交由官府,再到押送至京師,路途上勢必會產生諸多損耗。”
”據我所知,朝廷為了避免這些損失,便將這損耗加到了百姓的身上,導致百姓實際繳納的糧食,遠遠超過應收取的額度。”
唔。
聞聽此話,朱元璋和牢房外的潁國公傅友德均是不自覺的坐直了身子,本是迷茫的眼神也漸漸堅毅起來。
他們二人都是窮苦出身,小時候沒少被那些負責替官府收取的”差役”為難,深知這里面的水有多深。
其實像曹爽所說,百姓們額外繳納部分賦稅已然是司空見慣之事,完全不值得大驚小怪;諸如類似的方法,還有所謂的”大斗進,小斗出”,或者在糧食的成色上動手腳。
而這些通過層層關卡,額外截取下來的差額,便被地方上沆瀣一氣的士紳和官員們聯手瓜分,百姓們只能吃個啞巴虧。
若是趕上豐收年景,額外多出的這些差額至多也就是讓人心疼些;但若是碰上了天災,導致糧食減產,或者家中遭遇橫禍的時候,這多出來的差額便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生有辦法解決這個弊端?”不自覺的,潁國公傅友德的聲音已是有些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