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牧站在廢棄宗祠前,望著那片破敗卻仍有幾分莊重的舊址,
“王爺真要在這種地方辦學堂?”衛(wèi)青皺眉道,“雖說能省些修繕費用,但總歸……有些寒酸。”
“寒酸?不。”蕭牧微微一笑,“這正是一塊洗凈塵垢、重塑根基的好地。我們要做的,不是建一座華貴書院,而是一座真正能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
一旁的諸葛亮輕搖羽扇,點頭道:“主公所言極是。所謂書院,不在廟宇之高,而在其志之遠。靖遠二字,寓意深遠——既為守邊將士之后備,亦為安定百姓之基石。”
“就叫‘靖遠書院’。”蕭牧目光堅定。
說干就干,桑弘羊立刻著手物資調配,將原本用于修建軍械庫的木料、磚瓦優(yōu)先撥給書院建設。
他親自監(jiān)督施工進度,每日巡查三次,連李秀娘都被請來協助組織工匠與義工。
李秀娘原是個寡婦,因在流民中頗具威望,被推舉為民間代言人。
她雖出身貧寒,卻識字知理,見蕭牧如此重視教育,心中感動不已。
“老少爺們兒聽好了!”她在城門口大聲呼喊,“只要愿意出力,書院里就有你們的一口飯吃!”
人群歡呼如潮,不少壯年漢子當場報名加入書院建設隊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樂見此事。
張文遠,北疆本地一名鄉(xiāng)紳子弟,仗著祖上幾代為官,在地方小有聲望。
他見書院開建,心中大為不滿。
“哼,草莽學堂也敢稱書院?”他在私塾中煽動同窗,“不過一群泥腿子湊熱鬧罷了,哪配與我們共學?”
一時間,幾位士族子弟紛紛附和,甚至有人揚言要上門鬧事。
風聲傳到蕭牧耳中,他沒有發(fā)怒,反而露出一抹冷笑。
次日清晨,他親率隨從,登門拜訪幾位當地老儒生。
“諸位先生,學生蕭牧拜見。”他在院門前恭敬行禮。
幾名老儒面面相覷,他們本以為這位定北王只是個年輕氣盛的皇子,沒想到竟親自來訪。
“老朽不敢當。”其中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拱手回禮,“王爺此來何意?”
“我想請教諸位前輩,《春秋》可解否?《孫子兵法》可讀否?《鹽鐵論》可通否?”
三問出口,老儒們神色一凜。
“自然……可讀。”
“若我書院講授此等典籍,諸位可愿前來授課?”
老儒們對視一眼,終于有一人開口道:“若王爺真有心振興文教,老朽愿效犬馬之勞。”
蕭牧嘴角微揚,抱拳深深一揖:“多謝先生指點,書院必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