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蘇家的小屋里亮著一盞昏黃的燈。
飯菜的余香早已散去,李曉梅收拾完碗筷,看著伏在桌前眉頭緊鎖,奮筆疾書的丈夫,眼中滿是心疼。
”長順,快歇歇吧,都幾點了。”她走過去,輕輕按了按丈夫有些僵硬的肩膀。
”身子要緊,本子也不是一晚上就能寫完的。”
蘇長順從沉浸的思緒中抬起頭,揉了揉布滿紅血絲的眼睛,露出一絲疲憊卻異常明亮的笑容。
”快了,媳婦兒。腦子里現在清亮得很,方向一定,剩下就是往里面填血肉,容易多了。”他拍了拍手邊厚厚一沓稿紙。
”就差最后幾個關鍵場景的串聯和升華了。”
他腦海里反復閃現著那個宏偉的結尾:從車間一角拉出,俯瞰全廠,躍向首都新貌,最終定格在共和國壯闊的建設版圖上,這個立意讓他心潮澎湃。
但隨即一個細節卡住了他:長江大橋的工地畫面。
他隱約記得上輩子的信息,好像武漢長江大橋就是今年9月份剛剛開始動工的,那么現在九月出頭,那些象征鋼鐵巨龍跨越天塹的震撼性橋墩…
恐怕才剛剛打下基礎,遠未成型。
蘇長順眉頭微蹙,他設想中大橋工地上鋼鐵骨架初具規模,工人們迎著風浪奮斗的場景,似乎有點理想化了。
”怎么?遇到難處了?”李曉梅關切地問。
”沒啥,就是…咱們紀錄片想用長江大橋工地做背景,象征建設成就。
可它才剛開工沒幾天,理想的畫面怕拍不到…”蘇長順沉吟道,”看來,武漢這一趟,是非跑不可了!”
他語氣斬釘截鐵。機會當前,困難必須克服。
實地取景,哪怕拍的是初期的繁忙地基施工,工人們的昂揚斗志,也比憑空想象更有力量,更能體現正在進行時的偉大,這關系到紀錄片的真實感和感染力。
王翠花看著丈夫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知道勸也沒用,只能嘆口氣:“你啊…那趕緊把能寫的寫完,回頭睡個踏實覺再去跑。這事兒急,可也不能把你人熬垮了。”
蘇長順點點頭,但心思早已飛到了千里之外的長江邊。
他重新埋首稿紙,鋼筆在紙上劃出沙沙的急促聲響。
片子,只是部紀錄片?不!這是他蘇長順唯一一次能跳過按部就班,依靠實打實功績火箭般晉升的機會。
搞砸了,他就得回到宣傳科慢慢排隊,熬上幾年甚至十幾年才有提拔的可能,那種日子太慢了,他等不起!
這紀錄片,必須爆,爆到楊廠長當場拍板成立電影科,爆到他蘇長順的名字,成為這全新科室無可爭議的奠基人。
這一夜,蘇家小屋的燈,徹夜未熄。
窗紙上映著伏案疾書的身影,直至東方天際泛起魚肚白。
————————
翌日清晨,宣傳科辦公室的門被推開。
蘇長順走了進來,臉色帶著明顯的憔悴,眼里的紅血絲密布,仿佛燃了一夜的炭火。
但他手里緊緊攥著厚厚一疊稿紙,那份重量和一夜未眠的煎熬都沉甸甸的。
”科長,本子…初稿。”他把稿紙放在趙世武桌上,聲音帶著一絲熬夜后的沙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