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至于家里會不會翻天覆地,崔小郎這會兒哪里還顧得上。
這一日,賀蘭小學堂多了一個助教夫子,聽說是個俊得像玉人一般的小郎君。
“比鄭夫子的兄長還要俊?”鄭二郎人雖然不在懷朔了,但是他的傳說還在。
“還要俊!還要面嫩!”
“走起路來像仙鶴一樣好看!”
一時間,崔小郎成了整個懷朔的“頭條熱搜”,男女老少都在談論他,更有不少人家起了心思,想把家里姑娘送去賀蘭小學堂上學,企圖來一場刺激的“師生戀”。
“你也不看看你家姑娘長什么樣,人家小郎君能看得上?”
算盤打得啪啪響的婦人脖子一梗,嚷嚷道,“怎么不成樣子啦,你看賀蘭家那個誰,以前也是黑黢黢,黑炭一樣的,自打去小學堂上學,一下子就便漂亮啦!”
“再說了,又不要人家小郎君負責什么的,就借個種,他還占了便宜呢!”北地民風之彪悍可見一斑。
又有說,“聽說新夫子姓崔,頂頂?shù)母唛T大戶,如若把二虎子送去上學,度化度化。”
“成!反正家里如今活計松快許多,讓二虎子去學認字,學算賬,以后說不定能做個掌柜。”
總之,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許多人家都準備將孩子送去上學識字,賀蘭小學堂頓時變得火熱起來。
“還是要免費嗎?”面對火熱的報名盛況,鄭令修與賀蘭定商議。
“免費。”賀蘭定大手一揮,“苦啥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整個懷朔才幾個孩子,他賀蘭定負擔得起。
“要是其他地方過來求學的,那可要收個伙食費了。”賀蘭小學堂不僅教學免費,還免費提供早晚各一頓飯食。
“當然,我也不是冤大頭,對于那些不好好學的,學得不行的,考試不合格就退學。”周練、月考已經(jīng)成了套在學生們腦袋上的緊箍咒。
當然,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好學的,都很珍惜學習的機會。
但是每個人的資質都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學問。按照眼下的生存環(huán)境,大部分孩子完成基礎的認字和算術后,其實更適合去學一門手藝。
“趁此東風,進行學堂改制吧。”鄭令修問,“那份計劃書您看了嗎?需要改進嗎?”
學堂改革的計劃書賀蘭定早就看過了,修改意見也有,但是還存在實施困難,“夫子的招募是個問題。”
“孫良醫(yī)那邊我跑了許多趟,他不愿意來學堂授課當夫子。”賀蘭定嘆氣。
時人對于知識、技術的傳承非常謹慎保守,大多是父傳子,子承父,要是沒兒子,就收徒弟,當做半個兒子。如賀蘭定這般將秘法、技藝敞開了讓人學的,才是奇葩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