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
在擁擠的人群里突然回頭,總覺得有人在喊你的名字;耳機里隨機播放的旋律,恰好是昨晚夢到的調子;解不出的數學題卡了整節課,放學路上被一陣風吹過,思路突然像通了電的燈泡,“啪”地亮了。
(當然,如果你不想等,現在就可以翻到——畢竟,好故事最不怕的,就是被迫不及待地打開。)
就像念念第一次在游戲里遇見回響時,不會想到那個總愛哼跑調曲子的隊友,會在現實里撞掉她的練習冊;就像回響在便利店看見那個買可樂的藍白校服女生時,不會料到自已每天偷偷打的招呼,真的會在半年后,從屏幕里走到分班表上。
這是一個關于“回聲”的故事。
是物理卷子上的紅叉與游戲排行榜上的第一,在屏幕兩端悄悄共振;是“怎么又考砸了”的念叨,和“哥帶你打回來”的調侃,在耳機里反復纏繞;是兩個名字——“念念”與“回響”,像一顆石子投進水里,先有輕輕的“念”,才有遠遠的“響”。
你會看到他們把壓強公式記成“壓力壓在受力面上”,把英語語法錯標成“游戲bug”;看到音樂教室里沒彈完的鋼琴曲,藏著比“我喜歡你”更難說出口的心意;看到月考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一天天減少,而兩個影子在臺燈下疊得越來越近。
也會看到那些沒說出口的話:比如陽雨筆記本里畫了又擦的三人影子,比如苗苗把數學題講成脫口秀時,眼里藏著的對“永遠”的期待,比如雅欣背的那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其實后面還有半句——“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青春里的喜歡,總像物理課上講的回聲。要等聲音穿過長長的走廊,撞在墻上,跌跌撞撞回來,才敢確定:原來那聲“喂”,真的是在喊我。
原來有些“碰巧”,是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練習了成百上千次;有些“順路”,是繞了很遠的路,才敢和你走通一段;有些“一起考”,是早就把你的名字,寫進了自已的未來里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瞬間——在人頭攢動的人群里,目光急切地掃過每一張面孔,只為找到那個熟悉的身影;在手機的對話框里,手指猶豫地懸停在鍵盤上,反復修改著那句簡單的“在嗎”,生怕措辭不當;在錯題本的角落里,用鉛筆輕輕地勾勒出一個只有自已能看懂的笑臉,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心情。
那么,你一定會明白,為什么念念會說:“回聲這種東西,總是會跟著聲源走的。”
因為真正的回聲,并非是隔著一段距離的簡單重復。它是兩個人心有靈犀地朝著通一個方向前進,是彼此的默契與共鳴,是將“我”變成“我們”的過程。
此刻,微風輕拂過香樟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什么。分班表前的人群漸漸散去,只剩下那個叫念念的女生,她的腳步輕盈而堅定,正朝著公告欄走去。
她還不知道,那個藏在游戲里的“回響”,就站在她即將轉身的地方。
準備好和他們一起,等那句遲到了很久的“原來你也在這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