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有300多個鏡頭,其中長鏡頭數量頗多,這樣的拍攝方式淡化了導演的個人視角,讓整部影片保持冷靜客觀的質感。
整部電影中的單獨場景幾乎都是定格默劇風格,仿佛將觀者置身于舞臺劇中央。
顧常威將定格攝影延伸到了電影之中,通過對各個角色的位置安排巧妙地體現人物關系和劇情走向。
郝運跟著顧常威拍這部電影,再到現在觀看這部電影,觸動最深的就是各種攝影手法。
顧常威在內地攝影師里肯定名列前茅。
其他比較厲害的還有趙小丁、趙非等等,可惜郝運拍電影請不起。
他們現在參與的都是大制作。
剪輯方面也很有特色。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片段與片段的銜接,其中的因果關聯,則被當做電影的留白,去供觀眾想象。比如弟弟為何斷掉的一根手指、衛紅沒被選上傘兵的理由等……
郝運往身上拍了一些顧常威的屬性,安靜的通過看電影進行學習。
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拍了一個人的屬性之后,再去看他拍的電影,效果會非常好。
電影結束的時候,郝運作為演員之一,和其他主創一起接受現場觀眾的祝賀和提問。
很明顯,這部電影得到了認可。
《孔雀》結束之后,郝運還獨自接受了一次媒體采訪。
這個采訪和《孔雀》沒關系,他沒帶自己執導的電影來柏林參展,依舊能夠組織的起媒體采訪。
全都是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帶來的效應。
郝運哪怕自此之后都沒有拿到實際的獎項,只要后續偶爾有個參展,有個提名,他通過這樣不斷地刷臉,都能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成為國際電影節的評委。
而他在媒體采訪中闡述自己的電影理念,就是最快建立自己電影權威的方式。
只是這種方式只適合小部分人。
你得腦子里有貨才行。
不然你在眾多媒體面前嗯嗯啊啊的,還不如別用這種方式丟人呢。
郝運一邊往身上拍屬性,一邊回答記者們提出的問題。
可惜他還是不夠檔次,不然可以組織一次屬于自己的電影研討會,那才叫真的裝逼呢。
采訪結束之后,次日,郝運和顧常威他們一起參加了電影節閉幕式紅毯。
這個就比較熱鬧了。
頒獎禮進行的很順利,獎項一個個的公布出答案。
南非導演馬克·唐福特·梅執導的《卡雅利沙的卡門》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孔雀》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這是排名第二的大獎,顧常威贏得非常漂亮。
回到國內之后又是一番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