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許政華終于出差回家了。
許政華在鄉鎮企業做供銷員,常年在外東奔西跑,一年到頭,在家的數得著日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幾乎每年鄉鎮都辦企業。
那時,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三分天下”、工業經濟“半壁江山”、財政貢獻“五居其一”。
著實興旺了一陣。
但從兩年前,鄉鎮企業進入治理整頓階段,其實是洗牌,要去蕪存菁。
許政華雖說小學畢業,在同齡人中算是文化人。
而且是農業戶口,本因在家務農,但他性格活絡,在家呆不住,年輕時就喜歡天南地北往外跑。故也算是個特長,一直在鄉鎮企業跑供銷。
也因此,許政華見證鄉鎮企業當初的興旺,也在經歷現在的舉步維艱。
許巖記得今年,出差回家的許政華就感嘆現在鄉辦企業年景不好,生產的產品銷不出去,也不敢銷,因為貨款收不回來,到處都是欠債。
還說:“我們家有你媽在單位是正式工,家里有保障。”
這時的許政華當然不知道,再過一兩年,鄉鎮企業通過洗牌,優質的鄉鎮企業又迎來新的機遇,騰飛起來。
而且,像黃秀英的單位糧管所國營單位,也是因為經營不善,最后弄得黃秀英也成為下崗工人。
當然,那時還沒開始聽到有“下崗工人”這個詞。
在前世,許巖雖然沒說出口,心里覺得老爸過于保守,要是膽子大一些,單獨辦企業,早就享受時代紅利了。
不過,隨著年歲漸長,終于理解,表面上看起來生性跳脫的老爸,不敢闖,皆是因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帶口一大堆人。
這世上,成功者者寥寥,因為人生路上,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無形鎖鏈,禁錮人的一生。
突破不了人生道路上無形的枷鎖,就只能泯然于眾,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這個星期天下午,許巖在家寫了兩篇文章,修改了一遍,抄好,用信封裝好。
許巖去中街的郵電局,在柜臺領取了上次的稿費,又把兩篇文章投進了綠色郵筒。
這期間,自然引得郵電局的工作人員帶著羨慕的眼光,夸獎許政華和黃秀英生了一個好兒子。
許巖去了菜市場。
鎮子的菜場不大,下午人寥寥只有幾個人,連攤主也沒幾個,只有肉攤、魚攤的攤主在。每天下午光景,除非家里來了客人的人家,才會來買肉或魚,招待客人。
許巖在菜場買了魚和肉。
現在物價低,豬肉12元,魚8毛。花了不到5元,買了兩斤重的鯽魚,1斤半豬肉、兩塊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