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鄭昊在招待所里焦急地等待著消息。王廠長一早就去了農林局,說是要了解李德華向局長匯報的結果。
時間過得很慢,鄭昊在房間里來回踱步,心里七上八下。雖然昨天的討論很順利,但最終決定權還在農林局局長手里。
快到中午的時候,王廠長終于回來了,臉上帶著復雜的表情。
"怎么樣?"鄭昊迫切地問。
王廠長坐下來,沉思了一下才開口:"情況比我想象的要復雜,但也比我想象的要好。"
"這話什么意思?"鄭昊更加困惑了。
"局長開始確實有顧慮,擔心技術落實問題。"王廠長解釋道,"但老李把你的技術方案詳細匯報后,局長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什么變化?"
"局長說,他為農業新技術推廣的事正頭疼呢。"王廠長笑了,"你的出現,正好解決了他的大問題。"
"我怎么解決他的問題了?"鄭昊還是不太明白。
王廠長詳細解釋了情況:原來,市里每年都有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考核指標,要求各縣推廣一定數量的新技術項目。
但是農民們都很保守,擔心新技術不靠譜,會耽誤糧食種植,所以很多地方都不愿意配合。
即便是強行推廣,但因為村里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還存在抵觸心理,最后也已失敗告終。
"局長說,他們年年為完成推廣指標發愁。"王廠長繼續說,"很多技術在試驗田里效果不錯,但一到農村就推廣不下去。"
"那我這個有什么不同?"
"關鍵是你是農村出來的,又有技術功底。"王廠長分析道,"而且你代表村集體主動提出試驗,這比強制推廣效果要好得多。"
鄭昊逐漸明白了:"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試驗成功了,對他們完成推廣任務很有幫助?"
"不光是幫助,簡直是雪中送炭!"王廠長興奮地說,"局長說,如果你們村的試驗成功了,就有了現成的示范點,其他村看到實際效果,推廣起來就容易多了。"
"那他同意了?"
"基本同意了,但有幾個條件。"王廠長說道。
"什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