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飼料搭配得好。"陳技術員點頭,"蔬菜廢料加上谷物,營養均衡,雞群發育自然快。"
接著,鄭昊又帶他們參觀了大棚。看到茁壯的蔬菜,兩位專家都很震驚。
"這蔬菜長得太好了!"王師傅驚嘆道,"看來冬天還真能長出蔬菜啊。"
"關鍵是這個循環理念。"陳技術員蹲下身仔細觀察土壤,"雞糞發酵后做肥料,效果好像好的不是一星半點,鄭昊你這招跟誰學的?"
鄭昊突然覺得還是趕緊離開這村里吧,在村里得說本事是廠里教的,師傅教的。在師傅面前,又得說是爹教的。
"昊子,你這個想法真了不起。"王師傅感慨地說,"我在工廠干了這么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在農村搞出花的。"
劉明華在旁邊介紹著技術細節:"我們做了對比試驗,用了發酵肥料的區域比沒用的產量高出30。"
"30?"陳技術員很驚訝,"這個數據很了不起啊!"
"而且蔬菜的品質也明顯提升。"劉明華繼續說,"葉子更綠,口感更好。"
王師傅和陳技術員交換了一個眼神,都看出了這個項目的巨大價值。
"昊子,你們這個模式如果推廣開來,對整個農業發展都有重大意義。"陳技術員認真地說。
"是啊,這不僅僅是增加收入的問題,更是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王師傅也贊同道。
村民們聽到兩位城里人的夸獎,都很自豪。李大壯書記更是興奮得不得了。
"兩位專家,您們覺得這個模式能在全縣推廣嗎?"李書記問。
"完全可以!"陳技術員肯定地說,"不過需要做好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
"那我們縣孵化場可以提供雞苗和技術支持。"陳技術員表態道。
"太好了!"李書記高興地說,"有了專家支持,我們就更有信心了。"
晚上,鄭昊在家里招待兩位專家。母親李秀花特意做了一桌好菜,還用了自家大棚產的新鮮蔬菜。
"這菜真好吃!"王師傅夸獎道,"比縣里買的新鮮多了。"
"這就是咱們自己大棚產的。"母親驕傲地說,"都是昊子的功勞。"
"昊子確實很有想法。"陳技術員說,"這種循環農業理念很先進,我要寫報告向上級推薦。"
"陳師傅過獎了。"鄭昊謙虛地說。
"不是過獎,是實事求是。"王師傅說,"你這個項目的技術含量和創新程度,比很多工業項目都要高。"
飯后,三人在院子里繼續聊著。
"昊子,你接下來有什么打算?"王師傅問。
"先把這個項目穩定下來,然后考慮擴大規模。"鄭昊說,"讓更多的鄉親受益。"
"這個想法很好。"陳技術員說,"不過你也要考慮自己的發展。"
"怎么說?"
"像你這樣有技術、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應該有更大的舞臺。"王師傅說,"當然,農村也很重要,但不能局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