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輕微嗡鳴,探頭自動尋跡,屏幕上跳出一行數字:12013毫米。
車間里靜了一瞬。
“嘿!咱們的設備比老師傅的眼睛還毒!”趙田一拍巴掌,滿臉的自豪,“這千分之十三毫米的誤差,要不是它,誰能看得出來!”
當然,測試也暴露了新的問題。比如測量橡膠這類軟材料時,探頭的壓力會造成輕微變形;測量表面粗糙的鑄件時,讀數又會產生跳動。
“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鄭昊顯得很平靜,“不同的材料,自然要有不同的測量策略,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優化的方向。”
周四,一個意外的身影出現在基地門口。
張局長來了。
大家正在為最后的演示做準備,看到領導突然出現,空氣瞬間緊張起來。
“別慌,別慌,我就是路過,順道來看看你們的準備情況。”張局長笑著擺擺手,目光卻已經落在了那臺被帆布房“保護”起來的設備上,“聽說,你們搞得很不錯?”
“報告局長,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鄭昊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匯報道,“還有一些細節正在完善。”
“哦?能讓我開開眼嗎?”張局長顯然來了興致。
“當然可以。”
鄭昊親自上手,為張局長做了一次完整的演示。
設備啟動,探頭在機械臂的帶動下,行云流水般劃過工件表面,顯示屏上的三維模型和實時數據同步刷新。整個過程充滿了科技感,仿佛那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一個擁有超凡視力的精密工匠。
“了不起!”張局長看完,由衷地贊嘆,“這個精度,這個效率,比傳統方法強了不止一個檔次!你們干得非常漂亮!”
得到局長的親口肯定,比任何動員令都管用。
張局長走后,整個團隊的士氣達到了頂峰。
周五,團隊進入最后的文書準備階段。
“技術原理要講透,但話要說得簡單,得讓外行專家也能聽明白。”鄭昊分配著任務。
李建設負責機械結構,趙田講解測量原理,周煜負責電氣控制,張默和李剛則分別準備材料和工藝部分的匯報。
“光說沒用,得讓他們看!”趙田建議道,“專家們都是行家,喜歡看真東西,不喜歡聽虛的。”
“老趙說得對!”鄭昊立刻贊同,“咱們就準備一套最復雜的測量流程,從工件裝夾到數據輸出,全程直播,讓他們親眼看看我們這臺機器的真本事!”
周五深夜,會議室里燈火通明。
桌上堆著山一樣的技術文檔,墻上貼滿了流程圖和數據表。
“明天專家組就到了,都什么心情?”鄭昊環視一圈,笑著問道。
“要說不緊張,那是吹牛。”李建設這個老實人第一個開口,“不過該干的活兒咱們都干完了,心里踏實,不怕他們問。”
“是啊,”周煜輕輕拍了拍身旁的設備外殼,眼神溫柔,“這幾個月,咱們的魂兒都在它身上了。這哪是機器,這就是咱們的孩子。”
“結果如何,我們已經盡了全力。”鄭昊做著最后的總結,聲音沉穩有力,“我相信,我們的汗水,不會白流。”
趙田握緊了拳頭,眼里閃著光。
“對!明天就讓那幫專家們好好瞧瞧,咱們工人階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