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一個清晨,基地門口停了幾輛黑色的轎車。省里的專家檢查組到了。
鄭昊早早就在門口等待,看到車隊到來,心中既緊張又興奮。這是對他們幾個月努力的最終檢驗。
車門打開,張局長首先走了下來,后面跟著五六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人。從他們的氣質和神態來看,都是有學問的專家學者。
"鄭昊,來給你介紹一下,"張局長走過來說道,"這位是省機械工業廳的王廳長,這位是工科大學的李教授,這位是精密機械廠的陳總工"
每個人鄭昊都恭敬地打招呼。這些專家都是省里機械行業的權威人物,平時很難見到,今天能一起來檢查,說明省里對這個項目的重視程度。
"小鄭,聽說你們的坐標測量機搞得不錯?"王廳長和藹地問道,"今天我們就是來看看實際效果。"
"我們一定全力配合,"鄭昊恭敬地回答。
一行人來到車間,遠遠就看到了那臺銀白色的設備。專家們立即被吸引了注意力。
"看起來很專業啊,"李教授走近仔細觀察,"結構設計挺合理的。"
"這個導軌加工得不錯,"陳總工摸了摸表面,"表面光潔度很高。"
鄭昊心中一陣欣慰。專家們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看起來他們對設備的外觀和結構都比較滿意。
"各位專家,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技術原理,"鄭昊開始匯報,"這臺坐標測量機采用三坐標測量原理,通過測頭在三個方向的移動,可以精確測量工件的各種尺寸"
他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技術原理,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專家們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
"測量精度能達到什么水平?"王廳長關心地問道。
"目前已經達到了設計要求,比傳統測量方法精確很多倍,"鄭昊回答道。
"能演示一下嗎?"李教授提出要求。
"當然可以。"
鄭昊示意趙田開始演示。設備啟動,發出輕微的嗡嗡聲,探頭開始緩緩移動。
"請看這個工件,"趙田拿起一個標準的測試塊,"我們用傳統卡尺測量,然后用新設備測量,對比一下精度。"
他先用游標卡尺測量了一遍,報出了數據。然后把工件放到測量機上,啟動自動測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