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昊講完,815項目這邊的人,尤其是小張小李,聽得是兩眼放光。這種把復雜系統拆解成標準模塊,再像搭積木一樣組合起來的想法,對他們這些一線工程師來說,簡直太有吸引力了。劉天柱更是聽得連連點頭,雖然他不懂計算機,但他懂工程,這種標準化、模塊化的思想,正是現代工業的精髓。
然而,618項目組那邊的氣氛卻有些凝重。
林教授沒有說話,只是用手指輕輕敲著桌面,似乎在思考。而他身邊的馬前德,卻直接開了口。
“鄭昊同志,你的這個構想,非常新穎,理論上也很完美。”馬前德的語氣很平靜,聽不出褒貶,但用詞卻很講究,“但是,恕我直言,這個方案在工程實現上,恐怕存在著巨大的,甚至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會議室里的空氣瞬間緊張了起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交鋒開始了。
“愿聞其詳。”鄭昊看著馬前德,做了個請的手勢。
“第一,總線標準。”馬前德站了起來,走到黑板前,指著那條粗線,“你要定義一套全新的總線協議,包括時序、電平、握手邏輯等等。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我們自己閉門造車,要走多少彎路?要花多少時間?”
“第二,總線驅動能力和信號完整性。當多個模塊掛在一條總線上,高速數據傳輸時,信號的反射、串擾、時鐘偏移,都會成為噩夢。我們現有的元器件工藝水平,能保證信號在長距離總線上的穩定可靠嗎?我對此表示懷疑。”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軟件的復雜性。”周煜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在你的架構里,控制模塊需要通過總線去訪問內存和io,這中間的地址譯碼、總線仲裁、中斷處理,會讓操作系統變得異常復雜。我們國家在計算機操作系統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有能力開發出如此復雜的系統軟件嗎?”
馬前德一連拋出三個問題,每一個都直擊要害,切中時弊。他不是在抬杠,而是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者,指出了這個超前方案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的致命弱點。
他頓了頓,語氣緩和了一些,但觀點依舊鮮明:“所以我認為,一個更穩妥、更現實的方案,是采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單板機結構。將控制模塊、少量內存和io接口,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點對點連接。雖然擴展性差一些,但結構簡單,技術成熟,控制邏輯清晰,研發風險要小得多。我們應該先解決‘有’的問題,再追求‘好’的問題。”
周煜的話音落下,會議室里一片寂靜。
青華的幾位老師顯然更傾向于周煜的方案,那是他們熟悉的領域,是教科書上的經典架構。而815項目這邊,錢浩和孫宇也面露難色,他們是搞硬件的,周煜提到的信號完整性問題,他們一聽就頭大。
就連李偉業和秦志,心里也開始打鼓。鄭昊的方案聽起來很美好,像是一座空中花園,但馬前德的分析,則像是冰冷的現實,告訴他們腳下是萬丈深淵。
周煜看看鄭昊,急得抓耳撓腮。他雖然信服鄭昊,但周煜說的那些“總線”、“串擾”,他也聽不懂,沒法幫腔。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鄭昊身上。這是他擔任小組長后,遇到的第一個真正的挑戰。這不僅僅是技術路線之爭,更是對他領導能力和技術權威的一次公開考驗。如果他不能說服周煜,那么他在青華大學的權威將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