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璟在認真的寫著課業,其實府學里這種面對縣試這種科舉考試的上課時間并不多,一天也就兩節課,一節課一個時辰。
其余的時間都是寫課業,自己研讀經典。
畢竟府學主要針對的是要參加鄉試的學子,府學招收的學生正常來說也是考過秀才的生員。
但正因如此,若是真心想考科舉,在這里是個再好不過的學習地方。
藏書豐富、周圍學子都有經驗、隨時都能找到人討教,夫子更是在重重學子中廝殺出來的卷王。
從前葉璟以為科舉是隨便考的,進入府學后才了解,并非如此。
想考秀才,得先成為童生。
童生要考過考縣試、府試,過了府試,再考院試,院試過了才能成為秀才。
若是縣試成為案首,也可以免去府試和院試,直接成為秀才。
由于案首已定,所以當年過院試的名次都在案首之下,前十五名都可以進入府學學習,但只有案首能成為每月領取朝廷發放米糧的廩生。
獲得秀才身份的第一年,自動獲取“科舉生員”的身份。
第二年起,則要過每個州府學學政的考試,拿到“科舉生員”身份的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舉行,又稱“秋闈”。
應試者為通過科試的本省生員、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等。
全國應試人數眾多,但各省名額不一。
如青州府隸屬于山東省,省府為濟南府,鄉試則需要去濟南府應試,每年山東省的鄉試的應試名額有兩千人。
但最后錄取的人數只有四十到九十人,也就是最多只有九十人能成為舉人。
會試于鄉試次年在京城舉行,又稱“春闈”,由禮部主持。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包括已任官之舉人,雖然這少之又少。
而每年應試的人數控制在四千人,也就是全國只有四千名舉人能進京師考春闈。
春闈極其嚴苛,所有舉人須在次年正月上旬抵達京城到禮部報到,逾期未到者視為自動放棄。
而春闈的時間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放榜在一個月之后。
放榜后錄前三百人成為貢士,去禮部登記,獲得身份戳印和殿試準考證明,等待皇帝欽定時間進行殿試。
完整的縣試到殿試,復雜繁瑣,耗資巨大,許多學子難以為繼。
尤其是春闈,需要在京城租住長達將近四個月,若未中,錢糧用盡,則要返鄉,又是一月的腳程。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為了春闈攢錢、花錢。
若娶妻室,則還要多幾分的花費,所賺微薄都填給了子孫,要再攢錢前去京城,一去四五月,多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