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聚什用聽他稱贊,也是高興,道:“承蒙道長金口。”
褚博懷道:“《左傳》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我看這孩子生來健壯,將來必是孔武有力,一條好漢。不如就取物為假,以山石為物,起名一個巖字,姓李名巖字磐石。不知老居士以為如何。”
阿聚什用念了兩遍,喜道:“起的好,起的好。”問那壯漢道:“布所,你看如何?”
那叫布所的壯漢也是咧嘴笑道:“好名字,多謝道長。”他說起漢話,舌頭卻是有些生硬。
旁邊一個漢人打扮的中年人道:“起的好,族長名叫阿聚什用,乃有巖石下的大將之意,道長真乃才學過人。”
褚博懷起身道:“過獎過獎,既然如此,我等還要要事,那便告辭了。”
阿聚什用連忙攔住,道:“豈可如此,得蒙道長起名,定要好好相謝。三日后七月十二,乃是我族人女兒節,大是熱鬧,諸位何不看看再走?”
褚博懷道:“確有要事,就不打擾了。”
阿聚什用道:“那好,但也請用了餔食再走。”
秦漢之前尋常古人一日都是兩餐,午時一餐,稱“朝食”或“饔”,申時一餐,稱為“餔食”,也叫“飧”,皇室四餐,諸侯三餐。唐宋以后,經濟發達,民間也才開始一日三餐。這土人族仍是循一日兩餐的慣例,連說法也是沿用,此刻正是兩餐時候。
褚博懷不好再推辭,只得帶蕭平安三人入座。
宴席甚是豐盛,看烹飪也是漢人手法,五味俱全。席間相陪的除了阿聚什用和家中三個兒子,還有兩三個漢人,一個族中巫師。席間并無女子,土人自有風俗,成年男女忌坐一條板凳。
席間閑話,三個漢人中竟有兩個都是川中的秀才,因為屢試不沒有結束,請!
試著用雙手抵住墻壁,用力推去,運起“行道訣”,果然也有反彈之力循入經脈,雖不如腳底來的顯著,卻也有效果。心中大喜,當即練功不綴。
如此過了兩日,也無人前來打擾。到了第三日,中午有下人來請褚博懷幾人。帶著幾人來到大街之上。
眾人只見街上人頭攢動,都是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女子都是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色彩各異,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走動之時,搖曳生姿,渾身上下,耳、項、手、足都戴滿了銀飾,背著竹子編的竹簍,里面卻是空無一物。男子也是一般的穿戴整齊,一個個神采奕奕。
下人領著褚博懷幾人到了沿街一棟酒樓之前。上到二樓,只見一處朝向大街的寬廳之中擺了兩排長席,坐滿了人,都是土人打扮,一個漢人也不見。
阿聚什用坐在上首,邀幾人坐在身邊,道:“道長請看,我等這族中之會,也還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