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親自來到那擺放著小孔成像實驗儀器的桌子旁,開始按照步驟給學生們講解起來。
“你們好好看著,隨時都可以問孤。”
“多謝監國!”
“大家快過來,監國開始做實驗了。”
朱瞻墡一面操作一面為他們講解起來,
“千年前的墨家其實就已經發現這個實驗,《墨子》卷十之中就有記載——人之倒影,孔后倒影;”
“你們應該去看看藏書閣新藏的《革象新書》。前元的趙友欽,也曾描摹過這——‘小孔成影、千燭驗光’,物理大家我華夏自古有之,從未斷絕。”
“須知,雞鳴山巔燭火燃,光穿罅隙證真玄,多翻翻古人們的典籍,這教材中有的其實我們早就有了!”
“你們看這里,這個帶有小孔的擋板,我們讓它在立起來的墻體跟物體之間移動,從而用這一根蠟燭形成光源,當光源照射過來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變化……”
“書中說光的理論,此時就是呈現散射……”
正如朱瞻墡現在所說所做的實驗一樣。
小小的倒影漸漸地呈現在眾人的面前。
學生們眼中透著求知的興奮。
沒有求知的渴望,也不可能在自然科學上做出成績來。
學生們的反應,讓朱瞻墡十分的滿意。
“光在同種物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你們看到了嗎?物距越近,這呈現出的像也就越大但亮度越暗;物距越遠的話,像也就越小,但亮度也更亮……”
“殿下,我明白了!”一個學生大喜過望,“這就是墨子之中說的,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卻說在端……”
朱瞻墡看著他笑笑,點了點頭。
這個學生很聰明。
而且熟讀過《墨子》。
基礎不錯。
朱瞻墡繼續為他們講解,細致到哪怕扔到后世去,也是一個合格的物理老師。
直到最后,這些學生們之前不懂的地方,全部都得到了解答。
他們此時看著朱瞻墡的眼中,多了許多對于老師的崇敬。
“多謝殿下賜教。”
“謝監國。”
“學生們感激不盡。”
這群學生們,齊齊躬身行禮,在他們的眼中朱瞻墡的學識,令他們覺得欽佩。
雖然監國如此年輕。
可達者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