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尋親的dna數據庫吧?”
“宋鄉長沒試試?”
曲文石提醒宋思銘。
“前段時間倒是采集dna樣本了,不過,至今沒有回音。”
宋思銘的dna樣本是葉如云援邊出發之前,拉著他去采集的。
那是由團省委組織的公益活動,數據接入全國各個組織的尋親數據庫,會利用大數據實時比對。
一旦有相似的dna,會立刻通知當事人。
宋思銘一直期待,有相關電話,打到自己的手機上,但很遺憾,那個電話,至今也沒有出現。
“尋親dna數據庫的覆蓋范圍還是太小,比對成功概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幾十萬人采樣dna樣本,才能有一個成功案例。”
對于dna尋親,彭越非常了解。
因為,江北大學的生物專業,在全國的所有大學中,能排到前三,很多dna數據庫的比對系統,就是江北大學的相關團隊設計開發的。
他有時候也會跟那些教授一起開會,也聊過這個問題。
除非不計成本,采集幾倍幾十倍于現在的dna樣本,擴充數據庫,不然,dna尋親,仍是大海撈針。
“彭書記說的這個數據,我也有所了解,所以,對dna尋親,我也不抱什么希望。”
宋思銘點點頭,說道。
“就沒有其他線索嗎?”
“比如你被放在福利院門口的時候,穿的什么衣服,有沒有什么能標示身份信息的東西?”
曲文石又問道。
“我聽福利院的老院長說,當時,包我的小被子里夾著一張紙,上面寫著我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其他信息就沒有了。”
“后來,福利院翻修,那張紙也找不到了。”
宋思銘接著說道。
“那真是可惜了。”
曲文石說道。
“其實,還有一條線索。”
宋思銘又說道。
“還有什么線索?”
曲文石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