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這天下的賢才啊處在這個世道,就像放了只錐子在袋子里,馬上就可以看到錐尖破袋而出。所以有才能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也藏不住的啊,怎么可能被長久地埋沒呢?
“……但是,如果我從未得處囊中呢?”
平原君譏諷毛遂,說他在自己門下三年無所聞,哪里來的才華呢?而毛遂則很辛辣地回擊,說自己是因為原先并沒有被放進袋中,如果早早得處囊中,自當該脫穎而出了。
后來毛遂果然幫助平原君迫使楚王與趙合縱抗秦,從而證明趙勝此前選擇的十九人對比他而言不過皆是碌碌無為、因人成事之人。這就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薦的典故。
王娡看著因為她提出的構(gòu)想而同樣心潮澎湃的臧兒,伸手握住了她有些顫抖的雙手。
“我做個農(nóng)女,甚至難以幫助一家安活;我做個商婦,最多得以使一家興盛。”
“但是您覺得,我難道只能做到這種程度嗎?難道您甘心,讓我這一輩子就這樣子地活嗎?”
王娡貼近臧兒的耳側(cè),輕聲細語地問她:
“如果我做了天子母呢?”
大漢重孝道,重視的是對父母雙方的孝道。于是對漢朝的皇后來說,作為天子的正妻固然一時風光,可若要論及權(quán)力的巔峰——那必然還是成為太后之后。
因為她們是以東宮之尊,挾孝道之勢,占盡了道德與倫理上的優(yōu)勢,最終竟然能夠以影響、威逼、乃至于迫使皇帝屈從她們的意志。
高后在惠帝當政之時便以太后之身佐政,等到二少帝在位時期,更是臨朝稱制;薄太后性情淡薄,不愿多摻和政治,但在立竇太后為皇后、嫁薄氏女給景帝這兩件事上堪稱一言九鼎;再往后,竇太后甚至能出于對小兒子的疼愛而要求景帝立弟弟為太子,多次為幼子想方設(shè)法逃避皇帝的責難。
誠然,真正握有實權(quán)的皇帝并不可能完全被太后的意志所裹挾。竇太后再如何想要景帝傳位梁王,也阻止不了景帝兩次立自己兒子為太子,改變不了景帝對梁王日益的疏離乃至于銜恨。
可她為什么一定要和她未來的子嗣對著干呢?她為什么要自斷臂膀,試圖重復(fù)鄭伯克段于鄢的悲劇呢?
——她生的又不是孝惠皇帝,是孝武皇帝啊!
“若我為天子母。我所撬動的,便是這個國家上下的命運了。”
王娡握緊了臧兒的手,一雙含著笑意的眼看著她的母親。
“請母親為我卜筮。”
在這樣的機運面前,誰有空思考那些相較起來太過輕微的情感呢?
臧兒原本算是諸侯王家的女兒,她于是學了一手卜筮的技巧。
可沒有哪一次的占卜讓她這樣的手抖,最后幾乎是在王娡的牽引下才完成了所有操作。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