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金陵的前一年,至正十五年,是孟開平投至齊元興麾下的頭一年。
那時,齊元興很不得志。他在老丈人郭子興的軍中處處受制,兵權幾番被奪,不得不學會審時度勢。
郭子興提防他,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嫉恨他,而郭子興的妻弟張天佑則坐山觀虎斗,等他們自相殘殺后獲利。
幸而,孟開平帶去的萬余人恰逢其時,堅定了齊元興募兵南下、另謀出路的決心。
先下和州,再得采石,定計渡江,占據太平……齊元興果真不凡。此路義軍在他的統領下勢如破竹,戰無不克。即便僅有數萬人眾,但面對十萬元軍,依舊可以屹立不敗。
舍命搏殺于他們而言絕非難事,真正難倒他們的,其實是糧草與名聲。
據城久后,則必乏糧。俗話說,一斗米難倒英雄漢,為此,齊元興只得以戰養戰。可隨著攻下的地盤越來越大,軍中也愈加魚龍混雜。
流民、盜賊、匪寇,各方所屬不同,所念亦不同。故而,幕府謀士李善長進言道:“師出當有名也。聽聞今歲二月,劉福通等人自碭山夾河迎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為宋。咱們可借韓宋之威勢,改元龍鳳,如此,也好以紅巾之名招攬義士。”
齊元興聽從了他的建議。自后,上至元帥,下至小卒,皆頭包紅巾,擎大宋軍旗。
這一年,為龍鳳元年。
然而,除卻這些虛名,齊元興從不稟受小明王的詔令,小明王也無意多管他的死活。兩路人馬之間的關系似有實無。
三月,郭子興病故。四月,趙至春自和州山寨來投。五月,廖永安兄弟并俞通海父子率巢湖水師歸降。期間,孟開平也憑借著累累軍功,逐漸成為了齊元興眼中的得力干將,位次僅列于曹遠與湯和之下。
齊元興信任他,重用他,但孟開平心里清楚,他還是太年輕了。他急需一場大勝站穩腳跟。
十八歲的少年郎,無父無母,無兄無姊。許多人都在背地里諷他命格太硬,克死了至親。孟開平滿心只想報仇,并不十分反感這種說法。
若他當真命硬,那么,就該派他去啃最難啃的城池,而不是做曹元帥的副將。
“可是廷徽,急什么呢?”
齊元興猜出他的心思,笑著勸他道:“待你成了家,膝下有子,我就能少些不忍了。”
“到那時,便是你來求我說要卸甲歸田,我也不許。”
莫名的,孟開平察覺到一種緊迫感。
他們這群人日日把腦袋別在褲腰上,說不準哪日就弄丟了。故而,大多人都想著取快一時。掠幾個小老婆,生一堆小娃娃,不算白活,死了也值。
可是,真的值嗎?
孟開平與他們不同,他沒有丁點想成家的心思。
因為,他不敢讓他的妻子走自個兒阿娘的老路,更不敢讓他的孩子走他的老路。
如果他敗了,那他的孩子必將接替他的職位繼續在義軍中效命;如果義軍敗了,他的孩子定然難逃一死,甚至還會留下千秋萬載洗不清的惡名。
孟開平不愿見命運反復,他想搏一把,讓命運在他身上了結。
七月,方山寨民兵元帥陳埜先犯太平。齊元興命曹遠、湯和并孟開平等引兵出戰,設伏以待。陳埜先敗走遇伏,腹背受敵,遂為紅巾軍所擒。
陳埜先被擒后,陽為招辭,意實不服。可齊元興非但釋之不殺,還將他遣至右副元帥張天佑處,命他去率部曲前去攻打金陵。
南臺御史福信不是個好對付的角色,再加上陳埜先事先吩咐部下“勿力戰”,這一仗,結果自然大敗,弗克而還。
趙至春見此情形,氣惱不已道:“這姓陳的包藏禍心!怕是還想著伺機脫還,與官軍合謀坑害咱們!與其等他翻臉,不如先下手為強,永絕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