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劇中演員之一,陸煦也會經常和岳徽、和其他演員一起討論劇本。
《詭詐》場景不多,空間很省,就是特效花錢多一些,不管是鄒云被砍斷雙手鮮血四濺的畫面,還是躲避失敗者坑洞直接baozha的場景,都是要借用特效來完成的。
不過高行川之前拍的那部電影也是低成本,在省錢這件事上,他很有經驗。
《詭詐》不可能和《俠客》一樣一幀幀畫面慢慢磨,高行川對藝術的追求也和張治珍不同,他追求的是觀眾看到電影那一瞬的快感,而不是自己看到成片的刺激感。
《詭詐》節奏很快。
演員們圍在一起討論劇本的好處是,大家之前雖然沒有合作拍過戲,不了解對方的表演風格,可在對劇本的理解日漸加深的情況下,演員們之間逐漸形成了默契。
岳徽很少ng,陸煦也基本不會ng,在兩位主演的帶動下,《詭詐》的拍攝非常順暢。
盡管劇本中游戲的設置復雜了一些,看到當天劇本的一瞬,演員們一開始并不理解,可隨著討論的深入,游戲環節被完整地解剖開,自然地,演員們都可以更深層地解讀劇本,做出不同的應對。
由于《詭詐》劇情相對復雜,陸煦每天畫游戲環節圖就要花不少時間,他壓根沒有空閑關注外界,除了吃了會《俠客》劇組的瓜之外,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看國內外和《詭詐》類型相似的影視作品。
這一類型的電影國內拍的不多,國外卻是有代表作的。
當然,陸煦也沒有忘記為《18歲那年》宣傳。
這部劇的熱度走勢穩到不可思議,從13000+到14000+,大結局這集則突破了16000+,幾乎和《尸聲》相當了。
“有件事大家好像都忘了,在《識骨之途》之前,劇集熱度破13000+沒那么容易。”
“……陸煦太火了,會讓人以為劇集熱度破萬是常態,但是認真看每年的熱度榜就知道,破萬已經很難了。”
大結局那集,黃路寧匆匆跑回家的腳步和家中溫暖昏黃的光線成為了這一年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大結局之前,《18歲那年》的關注度被《俠客》搶走了一點。
只是《俠客》是爛到舉世矚目,爛到熱搜霸榜,一年里,能憑借一個“爛”字走天下的作品并不多,《俠客》恰好占據了一個位置。
因為陸煦,《18歲那年》和《俠客》產生了一點關聯,不少觀眾都知道,陸煦推了《俠客》之后接的剛好是《18歲那年》。
一部是大導電影,另一部則是陣容平平的電視劇,陸煦究竟為什么那么選,在《18歲那年》大結局這天,熱搜榜上的長圖似乎可以窺見一二。
這天的熱搜榜,有一個詞條是“重來一次的意義”,還有一個詞條是“黃路寧終于幸福啦”。
097
大結局反響
《尸聲》和《識骨之途》兩部劇多少帶些刺激和驚悚,《18歲那年》則一路平平淡淡,以至于劇集最終熱度破16000的時候,不少業內人士都坐不住了。
沒追過《18歲那年》的特意把這部劇找出來研究了一遍,分析它能火爆的原因。
“……溫馨是《18歲那年》的主題,劇集篇幅雖然不長,卻寫盡了平凡人生活中的點滴。在看這部劇的過程中,我的視線始終被黃路寧牽引著,希望他的改變能有意義,希望愛他和他愛的人能夠幸福。”
“電視劇未必要轟轟烈烈,但一定要有打動人心的點,大結局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可我腦海中依然在回味黃路寧一家人相處的日常。”
“結局太溫馨了,讓我在這個冰冷的世界里體會到了一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