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說,第三線里,我觀察到某位鎮民還活得好好的,在我觀察過之后,這位鎮民被第二線的某個玩家殺死了,這個玩家已經通過玩家兇案成為了npc,再次sharen也不會更換軀殼,因此這位鎮民是徹底死亡了。
可我在第三線卻又觀察到了他是活著的。
遭遇這種矛盾情況,副本的這條隱藏規則便會開始發揮作用,利用第二線結束后、第三線開始前這段空白期,理順這個矛盾。
比如,它可以讓一個和這位鎮民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從外界來到朋來鎮,改成這位鎮民的名字,因為我只觀察到了這位鎮民活著,未聽他談過他的過去。
當然,如果聽過,那它就會繼續再補。以正常的、科學的手段,以不正常的、不科學的手段,皆有可能。
這也是這局副本難度高的具體體現之一,混亂。
甚至我認為,混亂,同樣是這局副本的基調。
第二段的分析大概就是這些,第三段和第五段這兩段空白期,也都一并在這里講過了。
這兩段空白期里,值得詳說的大事沒有,一些小事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黑白子的各種對抗與妥協,以及一些填補漏洞的劇情。
掰開來細說,也無法讓謎底更齊全,我也就不浪費時間了。對于空白期,只需要看透它‘實時變動’的本質與‘順序邏輯’即可。
到此,刨去已經分析過的部分,剩下的只有兩段時間段,分別就是第二線和第三線。”
黎漸川運筆如飛。
雖說在這種四人競爭之中,有關謎底的內容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但有兩點解謎的根本原則還是不變的。
一是即便是猜測,也需要一定的證據,哪怕很少。沒有依據的猜測如無根浮萍,猜得就算非常正確,魔盒游戲也不一定會認定其解謎成功。二是詳略需得當,少說點完全不能提高正確率和謎底完整性的廢話。廢話浪費時間不說,更容易模糊重點,讓自己的思路也跟著廢話紊亂。
隨著解謎的次數越來越多,黎漸川對于這兩點原則,都有了更深的體會。
“關于第二線,同樣需要提兩件事,但價值都不大,之所以放在這里提一提,是為了讓整個真相的脈絡更為清晰些。
每一件值得關注的事,都是一顆珠子,它出現的目的不是讓你用盡心思去欣賞這顆珠子本身,而是讓你把它們串聯起來,變成一條項鏈。
這就是我對它們的理解。
我的這條‘項鏈’已經完成,珠子的本質也已經清楚,那也就沒有必要回頭再去欣賞每一顆珠子了。如果需要,可以再去挑選某顆珠子,探尋更多線索。
發生在馮天德身上的玩家兇案,就可以算作是一顆珠子。它也是我想在第二線提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