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并非重儒,只是浮丘伯是很有名望的名士,還是丞相李斯的同門。在這等長者面前,他們有一種曾經讀書時面對師長的不自在。
曹參問道:“劉交沒告訴過你,他邀請了浮丘伯來沛縣?”
劉邦搖頭:“我若知道,現在還會帶著一身酒氣?”
劉邦平日里雖然灑脫,但見長者和權貴的時候,還是會很認真地打理形象。
他曾當過貴族的門客,又常在蕭何面見貴客的時候去充當護衛,很清楚在什么時候用什么形象。
曹參用袖子掩住嘴:“若早知道,我也不喝酒了。”
曹參是劉邦一群親近好友中,唯一在啟蒙時便由父親取字的人,家世比其余幾人好許多。
不止王陵、雍齒這兩個豐邑的土豪強,就連博聞強識的蕭何都未有字。他們平日都是以名相稱呼。
劉邦因曾祖是士大夫,家中窮講究多一點,但所取字也不過是家中排行而已。僅劉交拜師大儒,所以取字為“游”。
曹參是正正經經的字“敬伯”,他讀的書不比蕭何少,只是更愛習武,平時不顯露文采。尋常學者入不了他的眼,可一位能在咸陽學宮講學的大儒,是他這樣的家境也請不來的。
“我們有沒有機會去請教他?”曹參向往道。
蕭何也殷切地看向劉邦。
劉邦苦笑:“別問我,我現在只想藏起來。”
雍齒本想笑話劉邦,但他自己也有點發憷。
王陵提議:“我們先躲起來?”
五人一致同意。五個壯漢躲在了樹干后,被蚊子叮了都不敢動。
浮丘伯早就注意到了這邊的動靜。
五個壯漢如此顯眼,他眼神不差,一眼就看見了。
不過浮丘伯沒有在意五個躲起來偷懶的人,繼續專注地注視著劉盈。
堅持了一旬,劉盈現在寫字沒有!我本想讓叔父教我更多荀子的文章,但叔父居然一無所知。他真的是老伯你的弟子嗎?我看他學識淺薄,不太像啊?!?/p>
劉交:“……”我學詩的!你問我《詩》啊!
浮丘伯放下泥板,笑容儒雅:“你真的會背?知道荀子文章的人可不多?!?/p>
劉盈很傲氣,禁不住別人懷疑,立刻道:“我背給你聽!”
他立刻搖頭晃腦背了一篇荀子的《勸學》。
前世的記憶留存在他腦子里的東西不多,但似乎前世的人背誦過的文章,他都能記起來。
不過真奇怪啊,史書典籍這種拗口又沒用的東西,為何前世的自己會背下?
就算劉盈今生也幾乎過目不忘,但他絕對不可能去背不感興趣的東西。
難道前世的自己是歷史或古文專業?或者前世的自己只是單純背點古文章裝逼?
劉盈以己度人,覺得最后一種猜測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