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有些頭疼:“你怎么又來了?昨天不是才見過嗎?”
“我收到了調(diào)令,覺得你也一定會收到,所以提前趕來,想跟你一起去報到。
再說這次是在中護衛(wèi)營地集合,既然我本來就住在城里,來這里豈不是合情合理?”
張武一口氣說完,連珠炮似的,誰都看得出來,他一定練習過多次。
李武深吸一口氣,說道:“你還真是厲害,但這回是選精銳吧?怎么也有你的份?”
“你覺得我不該來?”
張武頓時感到怒火直沖腦門。
李武一看張武的模樣,頓時覺得輕松不少,隨后不再理會他,徑自往前走去。
“嘿,把話說清楚點?!?/p>
“你就這樣往前走???你不告訴我,在你眼里我就不是精銳嗎?”
“我李武這輩子怎么會比別人差!”
……
第北平城里駐扎著許多軍戶家庭。
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整個城市迅速籠罩在一種肅殺的氛圍之中,即使新春佳節(jié)的熱鬧也得為這種莊重的氣氛讓步。
朱棣這次集結了一百多支偵察隊伍,每支隊伍大約十人,總共派遣了一千多名偵察兵進入漠北,充分顯示了他急于查明北元蹤跡的決心。
渴望立功。
同時這也是為了證明自己。
李武和張武兩人被編入第明朝的邊防軍是驕傲的。
這一點直接體現(xiàn)在士兵的氣度上。
歷史多次證明,只有強大的軍隊才能讓國家挺直腰桿,因此李武一直認同朱元璋多次征討漠北的策略,以及朱棣登基后五次遠征漠北的做法。
戰(zhàn)場是錘煉軍隊血性的最好場所。
而且游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從古代的匈奴、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等,哪個時代不是對中原虎視眈眈?
不主動出擊的后果,就是看著他們發(fā)展壯大,進而侵擾中原。
可惜朱元璋和朱棣對漠北采取的“進攻與防御”
策略缺乏新意,依舊沿用自古以來分化打壓的老辦法。
尤其到了朱瞻基后期,連分化和打壓都懶得去做,完全采取了被動防御的姿態(tài),“天子守國門”
這句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守門人,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瓦剌勢力壯大,最終朱祁鎮(zhèn)嘗到了苦果,導致了對明朝影響深遠的“土木堡之變”
。
當然,朱祁鎮(zhèn)也有自己的原因,但從他往上數(shù),除了他的祖父朱高熾勉強算一個,其余的都親自帶兵出征過,有這樣的傳統(tǒng)在,朱祁鎮(zhèn)即便明白輕重緩急,也忍不住想要嘗試一下。
其實要說如何徹底解決蒙古問題,還真得佩服那些棋藝高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