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廿六年(1937年),日寇鐵蹄踐踏中華,山河破碎。西北重鎮天水亦籠罩在戰云與大旱的雙重陰影下。新婚燕爾的農家女秋萍,在渭河干涸、赤地千里的山頭,淚別被征召入伍的丈夫莽兒(大名陳鐵莽)。“褐淚”成為她思念與苦難的烙印。 莽兒隨軍轉戰,從初上戰場的恐懼新兵,歷經慘烈搏殺,目睹戰友犧牲,逐漸淬煉成堅韌的抗日戰士。他所在的部隊,活躍在西北、華北戰場,參與過臺兒莊外圍阻擊戰、中條山血戰等重大戰役。戰爭撕裂了時空,莽兒在烽火中九死一生,對秋萍的思念是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他懷揣秋萍所贈香袋,在尸山血海中書寫著未寄出的家書。 后方天水,秋萍在無盡的等待中煎熬。大旱未解,賦稅日重,日寇的轟炸與漢奸的滋擾接踵而至。她與婆母相依為命,頑強求生。為了活下去,也為了支持前線,秋萍從柔弱女子蛻變為堅韌的后方支柱:她組織婦女縫制軍衣、救護傷員、傳遞情報,在黃土溝壑間與日寇的滲透破壞周旋。她收留了流亡學生、失散孤兒,在戰火中守護著人性的微光。期間,她拒絕了富商紈绔的糾纏,也遭遇了漢奸的威逼利誘,心中唯念遠方的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