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蕃王在傍晚時分,陸陸續(xù)續(xù)全部趕到,齊豐在府衙前迎接了他們。
在府衙的大堂內,齊豐向他們介紹了高赫與史長風:
“兩位是皇上派來的使臣,這位是高將軍,欽差大臣,那位是高將軍的下屬史大人。”
齊豐為了說話方便,稱史長風為史大人。
“這位是后夏西部隴州蕃王周全,這位是后夏東部江州蕃王薜啟,這位是后夏南部祁州蕃王孫如賓。”
齊豐向高赫一一介紹了三名蕃王,施禮過后高赫將圣意傳達給他們。
高赫向三名蕃王宣布來彭使命:“此番來宛城是奉圣上之命,命齊豐等四蕃王去京城負荊請罪。”
“請罪?”
隴州王周全即刻變臉,氣哄哄地問,“我們是‘清君側’又不是篡權?”
“是啊,我們又不是篡權奪位?”
另兩名蕃王也辯白,江州王薜啟道:“我們是為了除掉奸臣也不是除掉皇帝啊?”
冀州王孫如賓道:“天下人都知道吳階獨霸朝庭,皇帝不過是傀儡一個玩偶。
后夏政治昏暗,經濟蕭條,民不聊生。
此種情況下,我們義憤填膺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皇上要治我們的罪,我們寧肯背負反叛的罪名也不能自投羅網。”
大堂內頓時陷入沉寂之中,不是高赫不想反駁是他沒有想好如何說服孫如賓的話。
這時史長風開了口:“三位蕃王所說的都是事實,鏟除吳階是民眾與正義之士的已久的心愿。
前時,幾位蕃主舉義旗聯合聲討吳階結果很不理想,沒有撼動吳階的一根毫毛,這說明你們的方法行不通,不但行不通還落人口舌。
為何?沒有皇命隨意出兵這不擾亂了國家秩序?擅自出兵在哪朝哪代都是不容的。
如果大家看不慣誰就討罰誰,其后果會怎樣?被討罰的人安然無恙而大眾因此飽受戰(zhàn)爭之苦,你們說這是不是得不償失?如果這件事不了了之,結果會怎樣?今天他討罰張某,明日他討罰李某,后天他討罰王某,國家不亂了套?”
史長風的一席話說得三個蕃王全都閉上了嘴,而這樣的話最好由史長風去說,他說,要比高赫還好。
說輕說重三個蕃王能擔待,不然,有些話出自欽差之口有可能被誤解。
“史大人說的話是對的,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何?”
這時的齊豐有話可說,他將事情的因果與來龍去脈縷清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不但損兵折將,還非常的失落,無論怎樣我們沒有勝利。
我們若真的鏟除了吳階,我們的心里還能平衡,可惜,我們沒能鏟除吳階。
畢竟后夏還存在,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還有法度。
所以,我們就此負荊請罪也是時候了。